他是不幸的。幼年喪母,書只讀到小學四年級,十幾歲就下煤窯討生活,攢錢20萬創業卻一年賠光,三年負債到“再也無處可借”……
他是幸運的。好像每一次“危難”時刻,總有“貴人”愿意幫他:研究所老板拿他當家人傳授技術,煤礦老板提拔他當隊長助他攢錢,瀕臨破產時兩個菜販子主動送來20萬讓他挺了過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他是馮秋容,“萬企興萬村”行動中重慶市南川區大有鎮水源村“名譽村主任”、當地有名的“蔬菜大王”、重慶市勞動模范。他的故事講述著當下新農人們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方向,他的勤勞、質樸、執著,更讓我們看到了優秀鄉土文化蘊藏的綿長生機。
闖
你實在無法把眼前的人和一個知名企業家聯系起來:瘦削黝黑的臉上皺紋深刻,一身老農的行頭上沾滿了泥土,枯樹般的大手不安地搓著大腿面——他有些緊張和不好意思,靦腆地沖記者笑了笑,“還在地里干活呢。”
馮秋容的人生,底色是苦,回味卻甘。
1983年,不到10歲的馮秋容年幼喪母。父親為人木訥,家里還有個妹妹,生活格外苦。14歲還沒讀完小學四年級的馮秋容,不得不輟學跟著村里人到附近的小煤窯下井。
越沒機會讀書,就越渴望讀書。即使在礦上挖煤,他也在枕頭下藏著本字典。后來,馮秋容邊挖煤邊讀了成人夜校,在礦上小有“文名”。老板喜歡他讓他改行記賬,工作輕松掙得還多一些。這更堅定了馮秋容靠知識“翻身”改變命運的決心。
上世紀90年代初,外出務工潮興起,馮秋容和老鄉一起來到廣州。別人都進了工廠,只有他四處打聽,想學一門技術。正趕上汕尾市果蔬研究所招工人,雖然是干體力活兒,但是想到有機會接觸技術活兒,他便義無反顧地去了。
在這里,馮秋容震驚了。那時,他出一天苦力才掙14元。而老板幾刀下去,嫁接出來的荔枝、龍眼等優質果樹苗,一棵就要賣16元。“沒想到務農這么賺錢!”馮秋容說從這時起他心里種下了一顆返鄉創業的種子。
核心技術永遠都是“不外傳”的秘密,哪有那么容易學到手。馮秋容卻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老板的青睞。一起招進來的10多個工人中,他起得比別人早,下班比別人晚,無論是不是分內活,只要叫他,決不推辭。
一次,老板接了個200多公里外山里農場的訂單,需要工人在那兒待兩個多月,工資一樣,條件艱苦,責任又大,其他人都不愿意去,馮秋容去了。活干完后,農場結了4萬多元的費用,讓馮秋容帶回來。那時還不流行微信支付寶轉賬,馮秋容揣了現金,一路小心地坐客車回到研究所。老板接過錢時吃了一驚:“你要是跑了我還真不知道到哪兒去找你。”馮秋容嘿嘿笑著說:“不會的。”
半年后,老板認馮秋容當了“兄弟”,手把手教他嫁接技術,荔枝、龍眼、蔬菜,一點不藏私。他眼明手快,愛問愛記,又肯下苦功,常常一個人在果園里比劃琢磨。
創
學會了技術,生活穩定了下來,馮秋容在廣州娶妻生子,把孩子送回老家,想著能更心無旁騖地賺錢,早日過上好日子。但過年回家看到兒子,他的心被戳中了。兒子頭發像雜草,衣服破成條,還打著赤腳,活脫脫自己小時候的樣子。馮秋容深切體會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痛。
“背井離鄉不得行,得回家!”馮秋容心中早已埋下的那顆回鄉創業、產業富農的種子發芽了。可是創業需要資金,馮秋容做了一個決定:到煤窯當礦工攢本錢!“現在想想好像很傻,但當時想得簡單,自己以前挖過煤,熟悉這行當,那幾年煤炭行情正好,只要肯吃苦,應該行!”
認準了的事兒,馮秋容就會“一條道跑到黑”。這次,他去了四川一家更大的煤礦,還是從下井挖煤做起,還是那條原則:不管是不是分內事,只要讓他干,他絕不推辭,并且想辦法干好。慢慢的,馮秋容又從幾百人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干上了小隊長、片長,第三年開始給老板幫忙管事兒,年薪超過了10萬。正當工人們都羨慕他時,他卻提出了辭職,因為他始終沒忘為什么來挖煤。
返鄉后的馮秋容選擇了種高粱,一是聽說高粱行情好,二是他之前種過高粱、有把握。馮秋容把自家的地全種上高粱,流轉了部分村民的土地,還去開荒,一口氣種了100多畝。耕地、種苗、施肥、防蟲,每個步驟他都親力親為。從春天開始,他幾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天黑才回家。然而,汗水卻沒換回好收成。旱季缺水,高粱收成大減;市場低迷,高粱銷路難找……20萬的投資,一年就虧光了。
第二年,親友勸他還是外出打工更保險,他卻很固執,“我覺得靠農業一定能致富。”為了降低風險,他“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按不同季節分別種植了辣椒、白菜、花菜、茄子等不同品種作物。他發現,在水源村種菜有個天然優勢,這里的正季,恰好是低海拔地區的反季,種出的蔬菜就是高山反季節蔬菜,錯峰上市,銷路不愁。
情況似乎在好轉,在廣東學到的技術一點點與當地實際結合,菜的品質越來越好,口碑越來越好。但另一方面,情況又似乎越來越糟:農業產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像是一個無底洞。馮秋容先是把能抵押的東西都抵押到銀行貸了款,然后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借了個遍,眼看著到了“借無可借”的地步。“心里壓力大極了,整晚在地里干活,因為躺下也睡不著。”但即使是這樣,他都沒放棄,“我想著再去挖煤,攢夠錢回來接著干!”
“好運氣”終于來了。一直在馮秋容這兒拉菜的兩個菜販子看中了他。“我們在你這兒拉了幾年菜,你這個人,這個技術,丟了可惜了。”他們主動提出借馮秋容20萬元最后搏一次,只需要種出的蔬菜低價優先賣給他們。就是這筆“天使投資”,讓馮秋容挺了過來,最后需要投入的蓄水池、發電機等基礎設施逐個完善了。
興
在菜販子的幫助下,馮秋容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實現了盈利。可是真正實現快速發展,還得益于國家接連實施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
馮秋容說,農業產業化對連片土地、道路、水利設施的投入都很大,僅靠自己白手起家,真是杯水車薪。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接連實施以來,村里不僅通了柏油馬路,田里也通上了水泥路,水利設施、產業化發展基金、惠農信貸政策、產業合作社等紛紛落地,馮秋容的事業一下子插上了翅膀,實現了“騰飛”。
在南川區委統戰部、區工商聯的扶持下,馮秋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的一名本地鄉村企業家,當上了“名譽村主任”,幫助水源村整體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沒有后顧之憂的他完成了嫁接技術在本地的運用發展。
“只用黃瓜苗,要把下面的黃瓜摘了,上面的黃瓜才長得好。但是用南瓜嫁接的黃瓜,一根藤上掛四五根黃瓜都沒問題,因為南瓜根系更發達、供養更充足。”說起蔬菜嫁接,馮秋容就顯得很自信。幾百畝的菜地,一個小山包連著一個小山包,綠油油一片,藏著馮秋容的許多心血:南瓜藤上結黃瓜、幾種農作物套種防病害……
幾年下來,水源村蔬菜產業基地已逐漸壯大,形成以馮秋容為代表的十幾戶種植大戶,帶動附近上百名村民在基地務工,馮秋容個人年利潤也超過了50萬元。一些高校和研究所在水源村建立了實驗基地,將各自的新技術與馮秋容的基地進行對比驗證,發展出一條“鄉村+企業+高校”同心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越來越多村民返鄉發展,水源村興盛起來。
南川區委統戰部部長陳光輝說,馮秋容的故事反映出,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一方面需要技術,另一方面需要更多人能像馮秋容一樣沉下心來真正扎根農村、扎根農業。土地不僅需要投入,更需要我們傳承傳統鄉土文化中吃苦耐勞、樸實無華、執著奮斗的精神,用雙手一寸一寸去撫觸我們的土地,了解它、耕耘它、熱愛它。(記者 周聞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