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接,綠意濃濃。新店古街煥發新顏、美麗鄉村游人如織……
鄉村振興,赤壁市新店鎮運籌帷幄、步履鏗鏘,用產業興業富民——“雙季稻”做大做強、玉米地生機勃勃、大棚基地豐收在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鄉村振興的十里春風下,一部古老鄉鎮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故事”就此開篇。
標準“雙季稻”做大做強
“去年我們村流轉了1000余畝土地開展‘標準化’雙季稻基地建設成果顯著,今年我們還將加大力度擴大面積。”5月13日,新店鎮土城村黨支部書記雷敬安來到基地,察看雙季稻長勢。
雷敬安告訴記者,前段時間,赤壁市春耕備耕現場會又在這里舉行,近10臺翻耕機同時作業,讓他們信心十足。
據悉,新店鎮在去年翻耕了4000畝“標準化”雙季稻基地,今年計劃擴大到10000畝,引領赤壁市雙季稻項目建設。
新店鎮是赤壁市種糧大鎮,一直有種植“雙季稻”的傳統。2022至2023年,該市在新店連續兩年啟動系列活動鬧春耕,推廣新店鎮的“雙季稻”種植經驗。
新店鎮黨委副書記曾露介紹,今年,該鎮計劃“雙季稻”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在蒲首山村、土城村、望夫山村建成標準化基地4000畝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中。該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鎮黨委書記、鎮長掛點,黨委干部到村分層包干,確保完成糧食生產目標。
為打造赤壁市雙季稻生產標桿,該鎮對糧食生產實行精準獎補,財政預算安排落實糧食生產專項資金,嚴格按照“種田得補貼”的原則,明確優質雙季稻基地成為獎補重點,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種植主體的獎勵力度。
該鎮同步對2.5公里的水稻溝渠進行清淤,更新水泵機站5臺,并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農資市場進行打假檢查,確保糧食生產萬無一失。
截至目前,新店鎮已落地種子6萬多斤、各類化肥300多噸,全鎮農資產品供應充足。
千畝玉米地生機勃勃?
5月13日,在新店鎮大湖嶺村1000多畝平整好的黃土地上,成片的綠色玉米苗已長出了20至30厘米的高度,放眼望去,猶如一幅美麗的綠色畫卷。
大湖嶺村支部書記周光說:“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經過1個半月的勞作,我們的玉米地已從一片黃土地變成赤壁市最大的連片玉米基地,十分壯觀。”
眼前這片農耕美景,來自新店鎮黨委政府的決策。早些年,由于這塊地水利條件不好,老百姓在田間種植楊樹、杉樹等,但由于去年干旱嚴重,導致樹林大片枯死,嚴重影響了土地種植價值。
如何重新利用這片土地?新店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時刻思考著怎樣讓這片土地重煥生機。
結合國家政策實際,新店鎮積極開展“非糧化”整治工作,同時根據地理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種植耐旱農作物。
去年9月,新店政府發布信息,希望引進一家有實力的農業科技公司來經營這片土地,經過多輪實地考察篩選,最終由荊州市一家農業科技公司來接手,種植玉米。
新店鎮鎮長徐躍龍說,大湖嶺村這片土地的土壤條件很適宜玉米生長,這也是荊州的農業公司看上這里的主要原因。
在新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玉米地預計在今年8月份迎來第一批豐收果實。
玉米地的興起,讓大湖嶺村附近5、6、7、8、11、12組的近200戶村民受益,告別了以前種樹收入的不確定性。
“看著現在這玉米苗長勢十分健康,我們很期待8月份豐收季節的到來,給我們老百姓增收致富。”玉米地步入正軌,村民非常滿意。
大棚基地豐收在即
5月13日下午2時許,新店鎮雨亭嶺村5個聯排的蔬菜大棚打開了大門,近10名工作人員隨即開始田間管理。
大棚基地負責人田建春說:“由于近期天氣溫差大,導致部分大棚里的蔬菜不適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將壞掉的蔬菜葉及時處理掉,以保障健康蔬菜吸收營養。”
去年3月,在咸寧市駐雨亭嶺村工作隊的引進下,在外事業有成的赤壁籍老板田建春以每畝地一年800多元的價格,流轉了70多畝農田。工作隊和村里引進財政資金100萬元,建起了五個溫室大棚,承包給田建春種植有機蔬菜。
“我們的村集體經濟一直都很薄弱,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今年村集體經濟大幅增長,達到7萬多元。”雨亭嶺村村支書劉繼生說,他們將繼續發展壯大設施農業,豐富農產品種類,以特色產業發展筑牢鄉村振興“基石”。
走進大棚,田建春和村民正在齊心協力處理雜草和壞掉的蔬菜葉,他告訴大家:“這些壞掉的蔬菜葉不影響我們基地菜苗的長勢,只要處理及時,總產量不受影響。”
據悉,這些辣椒、西紅柿將在7月份前后上市,預計每個大棚能產6000斤蔬菜,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將給村民帶來客觀的收入。
田建春說,除了辣椒、西紅柿等3萬多棵蔬菜長勢喜人,大棚外種的茄子也很不錯。目前,5個大棚已全部實現滿種。
為了幫助當地群眾就業,蔬菜大棚基地用工總是優先考慮脫貧戶。
今年40多歲的聶秀紅家庭困難,因為治病而花光了積蓄。鄉村振興工作隊干部了解到她的難處后,安排她到田建春的蔬菜基地務工。
“看著從無到有的溫室大棚,以后的生活一定紅紅火火。”聶秀紅開心地說。
咸寧日報記者 周榮華 黃柱 通訊員 呂志海 喻夢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