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眼下,通山縣3.8萬畝枇杷喜獲豐收,果農們忙著采摘銷售,享受豐收的喜悅。
在通山縣大畈鎮大坑村種植大戶袁理卿的枇杷園里,一顆顆金黃的枇杷沉甸甸掛滿枝頭,袁理卿和幾名工人正在果園里采摘枇杷。
袁理卿說:“今年我種植枇杷160多畝,產量很好,每畝產量是在2000多斤,總產量可能有3萬來斤。”
(資料圖片)
枇杷能有這么高的產量,這在過去,袁理卿做夢都不敢想。袁理卿種枇杷已有20多年,過去受品種、市場、儲存等諸多因素影響,種枇杷并不掙錢。
近幾年,通山縣出臺扶持政策,引導農戶改種“白玉”“冠王”“大五星”等精品枇杷,促進枇杷產量和效益提升。袁理卿的160畝枇杷園全部改種了“大五星”,他還因此享受到了政府每畝1300元的產業補貼。
袁理卿說,“大五星”個頭很大,最大的有100多克。它的價格比原來翻了三四倍。最好的可以賣到20塊錢一斤,現在“大五星”每畝的經濟效益比原來增加了七八千塊錢。
通山地處幕阜山脈腹地,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枇杷種植。該縣種植枇杷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距今已有300多年。過去,這里的枇杷品種不優,產業效益不高。近年來,當地政府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農戶改良品種,擴大種植規模。
大畈鎮黨委書記徐良開說:“果農積極性很高,發展勢頭也很喜人。目前,大畈鎮枇杷產業種植面積已達2.4萬畝,全鎮種植的果農已經達到了3200余戶,每戶預期年增收可達到1萬元以上。”
枇杷的掛果期很短,不易儲存。為解決這一難題,通山縣著力引進枇杷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如今,全縣已引進枇杷產品加工企業3家,成功開發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飲料、枇杷花茶、枇杷肽、復合枇杷片等深加工產品。在枇杷主產區大畈鎮,總投資1.1億元的枇杷凍干加工生產項目已進入量產,該項目采用真空凍干技術將枇杷鮮果做成凍干,可使鮮果的附加值增加3倍。
大畈枇杷凍干加工生產項目負責人王清說:“真空的環境下更易儲存,而且最大的保持了它的營養成分。枇杷現在一天可以加工3噸,一年1000多噸。”
近年來,通山縣把枇杷產業作為興縣富民的支柱產業來抓,堅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促進產業質效提升。該縣連續五年舉辦大畈枇杷旅游節,持續打響“大畈枇杷”品牌。今年,通山縣3.8萬畝優質枇杷喜獲豐收,枇杷鮮果產量預計達到2.12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可達2億元。
通訊員 王賢波 孟軍 徐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