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咸寧
【資料圖】
2017年,我市全面拉響垃圾分類號角,從體制機制、源頭減量、宣傳引導、習慣養成、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入,有效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不斷擴大。至今,城區778個居民小區,已有572個完成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建設,共建成垃圾分類亭894個。垃圾分類宣傳覆蓋率達100%,參與率達74%。
“奶奶,今天爸爸不小心把一個塑料袋子放進了廚余垃圾桶里。這樣丟對不對啊?”“不對,即使塑料袋是濕濕的,裝過廚余垃圾的也不行,要分類再丟”……
4月23日晚上7時,咸安區溫泉街道辦事處十六潭社區福星城小區的一棟居民樓里,溫馨的燈光下,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吃著晚餐,12歲的羅思源跟奶奶程晚榮分享著他今天的“巡查”成果。
對于家里的垃圾分類工作,除了在外地工作的兒媳婦,其余三人分工明確:程晚榮負責廚余垃圾收集,兒子羅俊負責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收集,孫子羅思源負責監督家里垃圾分類工作。
2017年,60歲的程晚榮隨兒子從江夏來到咸寧,定居福星城小區。剛來時,居民們的環保意識薄弱,管理問題也一度讓物業頭疼。直到有一天,小區門口來了一群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向居民們發資料,程晚榮領了一份才知道,咸寧在推行垃圾分類工作。
口號喊得很響,可真正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分類垃圾桶放到統一位置后,居民們丟垃圾要多走五六分鐘的路,還要多備幾個垃圾桶,在家提前做好分類……剛開始,“怕麻煩”成了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最大阻力。
那段時間,小區里四處張貼著垃圾分類宣傳語,垃圾分類宣講員們每周都會上門,一對一給居民們宣傳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在一撥又一撥垃圾分類宣講員的影響下,程晚榮跟多數居民一樣,選擇將“文明素養”放在優先位置,開始用行動支持垃圾分類工作。
2020年,小區里又設立了好嘞垃圾分類亭,來了專職的垃圾分類宣講員,每周安排小活動,每月都有大活動。在宣講員的指導下,程晚榮的家設立了廚余垃圾桶;社區組織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程晚榮一次不落地參加;路上看到有人亂丟垃圾,程晚榮會上前勸阻和清理垃圾。
從“不習慣”到“習慣”、從“不自覺”到“自覺”,在生活中踐行低碳綠色環保理念,成為了程晚榮家祖孫三代的自覺行為。這個月,小區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居民們參與度極高,程晚榮一家又被評選為小區的“分類之星”。
“小區因我們而美麗,我們為小區而自豪。”程晚榮感嘆道,現在,小區里家家戶戶都在認真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爭當“分類之星”,小區越來越干凈整潔,環境越變越美,原來的“邋遢小區”已然變身文明小區。
程晚榮說,身邊親戚、朋友居住的小區垃圾分類設施都越建越好,加入垃圾分類的家庭也越來越多,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