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會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利差損_什么是利差損,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什么是利差損?利差損是指什么意思?
所謂利差損是指保險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
在1990年代,中國高利率政策使得當時的保單收益預期遠遠高于后來的實際水平,在調低利率之后,保單的收益下滑,產生了潛在的“赤字”。
為什么會產生利差損?
盲目追求業務規模是根本原因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保險業發生巨大變化的一段時期。由獨家經營發展為多家經營;由壟斷的市場發展為競爭的市場;由混業經營走向專業經營;由人民銀行代管發展為設立政府專門的監管部門。這些都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多個經營主體的出現使壽險市場開始有了競爭,但在競爭中絕大多數公司都把“搶市場、爭份額”當作這一時期的主要經營思想和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各家公司都競相以高預定利率推出自己的產品,以一些不正常的手段去“創造”保費,這些行為都為今天的利差損埋下了隱患,是產生利差損的根本原因。
經營體制上的弊端是直接原因
由于絕大多數壽險公司實行的是一級法人核算體制,對分、支公司的考核多以單一的保費為主,分、支公司在保費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費用,分、支公司的盈利或虧損與經營者沒有直接的責任和利益關系。在這種“費用是我的,虧損是法人的”經營體制下,一些分支公司的經營者雖然已意識到個別險種的業務規模越大可能造成的利差損越多,但在“掙夠自己的費用”的利益驅動下,明知是虧損業務也要做,這是產生利差損的直接原因。
缺乏專業管理人員是客觀原因
1995年到1999年,是我國壽險業蓬勃發展的5年。這期間,除外資公司和國外個別公司引入“外援”參與壽險經營管理外,絕大部分公司的經營管理者是從產險“分業”到壽險的,整個行業缺少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和掌握壽險經營管理內在規律的經營管理者,因而在實際經營中缺乏經驗,不能充分認識、有效防止和控制經營管理中的潛在風險,這是產生利差損的客觀原因。
壽險資金運用渠道單一是社會原因
自八十年代初我國恢復人身保險業務,人身保險的資金運用就被限定在單一的銀行存款上,以后允許買國庫券,直到近兩年才允許有限制地投資債券和基金。但從壽險公司的整體資金構成上看,過去幾年絕大部分是銀行的存款。這種限定單一投資渠道的做法無疑是讓壽險業把絕大部分“雞蛋”都放到同一個籃子里,一旦銀行存款利率下調到低于壽險產品設計的預定利率水平,必然造成壽險整個資金運用的失敗,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利差損,這是產生利差損的社會原因。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繼續關注小編。
關鍵詞: 為什么會產生利差損 什么是利差損 利差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利差損 利差損產生原因是什么 盲目追求業務規模 利差損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