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曼波女郎》讓她在最好的年紀名震一時,多部經典影視作品讓她家喻戶曉;恰恰、曼波、加力騷、吉力巴……無論多難的舞步她卻一學就會;美國Capitol唱片公司為她出版了同名專輯。她就是曾在香港歌、舞、演三絕的著名女星:葛蘭。
葛蘭1933年出生于中國上海一個大家庭,1949年隨家人遷居香港,她的母親發覺她對音樂和表演有濃厚興趣,就在她八歲那年專門請了老師教習他鋼琴和跳舞。
1955年10月30日,葛蘭隨香港影劇界藝人團前往臺灣為蔣介石祝壽,并參加了勞軍演出,她表揚了一段曼波舞,全體官兵對著她猛叫“曼波女郎”。回到香港后,葛蘭馬上被“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招攬旗下,電懋公司特地為葛蘭度身打造了歌舞電影《曼波女郎》,從此走向了巨星之路。
《曼波女郎》以葛蘭追尋生母的情節,暗喻香港的成長與獨立。1957年,《曼波女郎》公映之后票房大賣,開創了青春歌舞片的先河。葛蘭飾演的曼波女郎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熱情奔放,影片開場她足足跳了5分鐘的曼波舞,將歌舞天才發揮得淋漓盡致。
“曼波女郎”的出現,令觀眾發現了新大陸,瘋魔了整個東南亞,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葛蘭的曼波女郎代表了戰后接受西方流行文化的香港中產階級新女性的形象,成為年青一代香港女性認同、羨慕、模仿的對象。
《曼波女郎》獲得成功后,電懋公司乘勝追擊,為葛蘭打造了《驚魂記》。
《驚魂記》在臺北上映時,引發了年輕影迷排隊搶購電影票的行為,亞熱帶悶熱的天氣和長時間的擁擠,使許多身體較弱的年輕人中暑暈倒在地,醒來后又擠上前去,非要買到電影票不可。
葛蘭因《驚魂記》被推薦角逐第三屆亞太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在電懋主演的影片還有《雪里紅》《金縷衣》《酒色財氣》《金鳳凰》《香車美人》《千面女郎》《空中小姐》《情深似海》《六月新娘》《星星·月亮·太陽》等影片,塑造的大多是時髦女郎的形象。
葛蘭之所以唱歌、舞蹈、演技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皆因她一直不斷地學習和磨練自己。她還常常參加各種表演活動不斷挑戰自己。 如今葛蘭女士已經年過耄耋,但她依然充滿活力和熱情。她的表演才華至今依然被人津津樂道,她的作品依然有人反復觀看,她為香港娛樂圈注入了無限的、永不磨滅的活力和魅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