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世界名酒的歷史,在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等領域,諸多國際酒種的嘗試與創新,造就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今日之星”,但新的消費時代也在生長新的機會,孕育“明日之星”。
如今國內市場,圍繞這些新機會,梅見是最值得被觀察的對象。
在不到4年時間內,其中包含疫情三年,作為新品類、新品牌、新產品“三新”的梅見,交出了10個億的成績,在酒行業異軍突起。而有兩個隱藏數據,更證明了梅見成績的含金量。
在三年疫情艱難中,梅見2022年銷售比上一年逆勢增長了144%。重要的是,梅見并無庫存周期,是真正的市場看得見的暢銷、快消酒品。
此外,梅見還行銷全球19個國家。當它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本土新酒飲品牌繁榮的市場盡顯鋒芒,可以看到這個品牌持續增長的潛力。
品類、品質、產品是梅見的底層。
梅見為何選擇梅酒品類?基于風味,酸甜適宜、口感清爽是佐餐的優選;基于傳統,青梅酒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基于現狀,在梅見推出前,梅酒有品類無品牌,市場雜亂;也基于內部實力,清香自然酒的研發與生產基礎,是技術壁壘。
接下來便是品質上的努力和突破。梅見內部人士透露,產品正式上市前,就拿出了兩三百款產品面向用戶做口感測試,這是源于2014年左右就研發高粱酒基酒與青梅泡制的準備工作。
中國有近200種梅種,梅見團隊為此跋山涉水精研梅種,進行了1700余次風味測試,最終從100多個青梅品種中甄選10個梅種,也完成了四川大邑、廣東普寧、福建詔安和云南洱源四大青梅基地的布局。
除了研究種植、培育,為了最大程度確保不同青梅的風味在酒中釋放其特質,深入青梅基地的一線團隊和當地果農手工采摘青梅,確保梅果完整無傷;青梅運送到釀造酒廠之后,還要經過6次嚴格的人工挑選,淘汰掉果徑不足32mm、成熟度低于90%的青梅,留存下來的梅果才能進入最終的泡制環節。
一瓶梅酒也需要時間的滋養,很多人忽視了陳化為梅酒帶來的風味復雜性。梅見發現,榮昌古法陶壇作為容器長時間浸泡,提升酒體的氧化作用并揮發燥辣的低沸點物質,會帶來更好的陳化效果,最終達到柔滑醇香的頂級口感。
這不僅有技術壁壘,還有原料壁壘,更有創新壁壘,形成了梅見的“品類、品質”競爭力,這也是好產品的充要條件。
因此近四年的發展過程中,梅見已經形成“原味白梅見”和“煙熏金梅見”兩大核心產品,并推出了三大風味系列,包括西嶺梅見、雙子梅見等東方梅香系列,茶梅見、陳皮梅見等東方風土以及藍梅見所代表的東方稀有系列產品。
在此基礎上,梅見通過扎根線下餐飲場景打造視覺磁場;通過梅見夜宴和家宴等進行消費觸達,實現了終端即媒介的場景再造。
在“人-貨-場”的構建中,場是最難的,梅見的場景更在于以產品為紐帶,通過餐飲搭配、文化導入,更大程度鏈接起消費者的情感。梅見最終也以此為依托,為終端提供了道具和解決方案。
目前,梅見已覆蓋商超、便利店、餐飲店等重要場景,線下貢獻了穩定的業績,同步也拉動了線上的占比。2022年,梅見在天貓梅酒品類總銷售中占比56.5%,全場景覆蓋構建了其在梅酒品類的頭部優勢。
中國人最崇尚的喝酒境界,是兩個字——微醺。也就是說“我們要喝,但是我們不能失態。”梅見所代表的微醺經濟的新酒飲勢力,不僅是對中國歷史的挖掘,也是進行國際地位的正本與爭奪。
基于2000多年的青梅酒發展史,梅見本身就是“中國味道”的象征,尤其是其三大風味系列。
除了產品依托“東方文化”進行研發和推出,傳遞了中國浪漫和風雅的文化,梅見也率先成為中國佐餐酒的首選品牌,目前在法國為代表的19個國家風行。
理論上說,梅酒的釀造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品類、品質、產品”和“標準化、場景化、象征化”的優勢構建,是梅見難以被復制的內生力。這就像茅臺、五糧液、汾酒,憑借產業鏈的優勢和技術的遙遙領先,獨立于各自領域里的鰲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