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日,“科學”這個名詞大家耳熟能詳,但作為獨立名詞的“科學”最早傳入中國時,首先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現的,“科學概念”并非單指科學技術,而是指某種知識,即某個學科的知識。從知識演化的角度來看,任何知識只有從概念上升為觀念,才能成為具體的知識體系,科學亦不例外。
關于科學概念如何轉變為科學觀念這一問題,武漢大學韓晗博士的新著《革故維新:科學觀念與20世紀前期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給出了較為全面的解答。該書認為,要使科學概念轉變為科學觀念,新的地理環境尤其重要,而近代都市正是科學觀念在中國形成與傳播的重要土壤。與古代中國不同,因工商業與現代技術的發展,近代中國出現了以上海、漢口、天津為代表的近代都市。韓晗指出,這正是科學概念上升為科學觀念的物質空間。
《革故維新:科學觀念與20世紀前期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韓 晗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5年出版
新興都市作為孕育新興社會階層的地理環境,為新觀念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空間與機遇。就當時的國情而言,都市催生了都市文明與大眾文化,前者包容了包括科學觀念在內的各種新觀念的形成,后者則為新觀念的傳播奠定了群眾基礎。兩者共同為科學概念轉化為科學觀念提供了便利渠道。
此外,《革故維新》一書還強調,技術價值是科學概念上升為科學觀念的催化劑,并據此深入探討了科學觀念在不同方面對中國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影響。從文化史的維度來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向來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學術課題,然而,從科學觀念切入的論述卻寥寥。這并非因為大家未注意到科學觀念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科學技術史在中國屬于獨立的一級學科,與傳統的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之間存在著人為的學科壁壘。于是,在探討中國文化現代化轉型時,往往未能給予科學觀念背后的技術價值應有的關注,或是多從概念史角度出發探究科學概念的生成與流變,卻忽視了技術價值。
圖源:視覺中國
《革故維新》認為,科學觀念是基于技術價值與科學概念共同衍化而成的一種意識形態。換言之,科學概念要成為科學觀念,必須得到技術價值的加持。科學概念作為知識分子譯介生成的專有名詞,要想成為大眾接受的觀念,就必須從抽象的清談走向具體的社會實踐,而這需要賦予其物質性。都市文明正是賦予其物質性的催化劑之一。電話、汽車、電報、醫院與現代建筑,讓廣大群眾直觀地感受到科學如何便利生活,從而接受了科學觀念,而這背后正是技術價值的作用使然。
從科學概念向科學觀念的轉型,是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科學史領域,這一問題雖長期受到關注,卻缺乏系統研究?!陡锕示S新》可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白。而科學思潮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又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史中關鍵卻未受足夠重視的課題,該書在這一問題上的探索,同樣啟發良多。誠如張隆溪在序言中指出,研究文化現代化應重視科學思潮,而且,這一視角“必然面向一個更為開闊的未來”。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