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蔡青陽 孫一琪
《槐蔭記》《喜鵲登梅》《比翼雙飛》《董永與七仙女》……8月28日,七夕前夜,孝感鳳凰天仙城人頭攢動,非遺市集的雕花剪紙攤位前,情侶們手持喜鵲等剪紙作品,在暖黃的燈光下細細端詳。
【資料圖】
游客在觀賞孝感雕花剪紙作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蔡青陽 攝)
當晚,2025孝感孝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暨“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在此啟幕。案桌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管麗芳將畫稿固定在柔軟的雕花紙上,再置于蠟盤之上,用自制的小刻刀精心鏤刻。刀鋒游走間,董永與七仙女的衣袂仿佛在紙間飄動。
“孝感雕花剪紙與七夕乞巧習俗本就血脈相連。”管麗芳解釋道,古時姑娘們在七夕“慕仙巧”,用剪紙描摹花樣、練習女紅,這門技藝最初便是為刺繡而生的。
孝感雕花剪紙,晉唐時期已在孝感成為風俗,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以剪紙為生的藝人。2008年,孝感雕花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運用新的創意,推廣老手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管麗芳在展示孝感雕花剪紙工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蔡青陽攝)
“我們把七夕元素與孝文化融入創作中,讓傳統雕花剪紙技藝煥發新生。”當天,管麗芳、徐惠斌和舒佳琦三代傳承人現場秀絕活,“下刀要準,用刀要靈,走刀要穩,破刀要整,磨刀要快,燙刀要平。”精湛的技藝吸引孝昌游客萬梓杋連連鼓掌。“五一”小長假期間,師徒幾人還與王者榮耀合作推出諸葛亮等游戲人物剪紙,讓眾多游客驚嘆不已。
孝感雕花剪紙也被刻進新人的婚書中。(受訪者供圖)
在孝南區槐蔭船說中心廣場“澴川工坊”展區,除了傳統的小喜字、小福字擺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紅色婚書上龍鳳呈祥的紋樣與“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的誓詞交相輝映。
“我們將傳統婚書的莊重與剪紙藝術的靈秀相結合,新人可以寫上兩人的名字,在一筆一劃中感受‘結發為夫妻’的儀式感。”孝南區文化館館長池泉展示著卷軸狀的婚書成品,燙金的流蘇與鏤空的花紋在燈光下流轉生輝,“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承載愛情的信物。”
這種創新并非偶然。近年來,池泉和父親池福新將雕花剪紙與廉政文化、孝文化深度融合,創作了“孝感三孝”系列主題作品,讓古老技藝在Z世代中煥發新生。
走進生活,走向未來,是孝感雕花剪紙藝人共同追尋的目標。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管麗芳在展示孝感雕花剪紙工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蔡青陽攝)
“傳承不能故步自封。”池泉表示,“我們要在傳統構圖和元素基礎上,融入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設計。”他們采取雙線并行的實踐方式:線下,堅持讓剪紙“進學校、進社區”,開展手工課培養剪紙興趣;線上,售賣文創產品的同時,開展線上免費教學。
“讓非遺走到尋常百姓身邊,走進千家萬戶,才能永葆其強大生命力。”一張紅紙,一把刻刀,那“沙沙”的刻紙聲,既是傳統的回響,也是未來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