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讀創/記者 邱清月
近日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為后續出臺進一步的細化政策提供了指引。這是國家層面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在政策面的支持下,氫能有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透過該項指南可以清晰看出氫能產業鏈體系,文件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
在氫儲存和輸運方面,主要包括氫氣壓縮、氫液化、氫氣與天然氣摻混、固態儲氫材料等氫儲運基本要求,容器、氣瓶、管道等氫儲運設備以及氫儲存輸運系統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安全、高效氫儲運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在氫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氫站設備、系統和運行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加氫站安全、可靠、高效發展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在氫能應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電池、氫內燃機、氫氣鍋爐、氫燃氣輪機等氫能轉換利用設備與零部件以及交通、儲能、發電核工業領域氫能應用等方面的標準,推動氫能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安全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氫能源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自然有其優勢。氫能能量密度高,而且能夠真正實現理論意義上的零碳排放,順應了“雙碳”背景下的大潮流。氫元素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氫能儲量豐富。損耗少、形態多變、利用率高等也是氫能源具備的不可忽視的優勢。但是,氫氣的密度很低,如何安全壓縮氫氣是一大問題;氫氣過于活躍很難保證穩定;目前的氫氣多是“灰氫”,這是以二氧化碳排放為代價的,與綠色能源概念相悖。此外,成本過高的弊端也是不少企業最終放棄布局的一大原因。作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氫能行業標準逐步確定,還是有望迎來進一步向上發展的拐點。
電解水制氫(綠氫)有4種路徑,中國在堿性電解槽技術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方面布局的企業眾多,三桶油等國家隊均下場,相關上市公司有科力遠(600478)、隆基股份、陽光電源(300274)、明陽智能(601615)、雙良節能(600481)、天合光能等。PEM路線參與者有龍蟠科技(603906)、新動力(300152)、中自科技、凱大催化、凱立新材和安泰科技(000969)等;SOEC路線有三環集團(300408)等;電解水制氫制備商有寶豐能源(600989)、廣匯能源(600256)等。華光環能(600475)、昇輝科技(300423)、億利潔能(600277)、藍科高新(601798)、華電重工(601226)、林洋能源(601222)、上海電氣(601727)也有綠氫相關業務布局。
儲運環節中,隨著液氫需求增加,液氫儲運產業鏈公司有望受益。包括儲氫瓶、液氫閥門制造,有蜀道裝備(300540)、京城股份(600860)、富瑞特裝(300228)等公司布局;液氫運輸環節有港股上市公司中集安瑞科。據不完全統計,在氫能儲運領域有所布局的上市公司還有包括厚普股份(300471)、蘭石重裝(603169)、石化機械(000852)、中集集團(000039)、京城股份和蜀道裝備等。
今年上半年氫能行業上市公司盈利有所改善。同花順(300033)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201家氫能行業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司已經公布半年報,衛星化學(002648)、佛燃能源(002911)的營收均超百億元。有80家公司披露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其中27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逾四成。有13家公司凈利潤變動幅度或同比翻倍,陽光電源預計凈利潤40億元至45億元,增長幅度為344%至40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