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見習記者 郭博昊
8月1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等舉措,助力工業領域節能降碳。
《方案》明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十五五”期間,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政策保障方面,《方案》明確,發展綠色金融,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利用綠色信貸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改造。引導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加強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金融支持。
《方案》提出,要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科學確定東中西部產業定位,引導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
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方案》指出,充分發揮節約資源和降碳的協同作用,通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等關鍵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面向交通、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機電設備維護升級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實施智能升級改造。
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方案》明確,在汽車、機械等行業打造數字化協同的綠色供應鏈。在家電、紡織、食品等行業發揮信息技術在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產品溯源等方面優勢,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方案》還提出,實施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中的支撐作用,完善設計開發推廣機制,為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提供高質量產品裝備,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