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7月3日電(記者鐘思睿、胡偉杰)仲夏時節,在中國西北地區臨夏盆地中部的毛溝剖面,考察隊員們小心翼翼地踩在狹窄陡峭的山路上,一邊留心觀察剖面的地質狀況。
(資料圖片)
忽然,一塊化石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大家迅速圍攏,開始用儀器定位地點坐標、確認化石賦存地層層位并觀察巖性,最后進行采集。
這是古生物學者們在臨夏地區進行野外考察的日常。臨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蘊含著種類繁多、數量豐富、保存完好的古動物化石,是揭秘青藏高原隆升、氣候環境變遷,以及古動物群演化過程的一把金鑰匙。
盆地內以和政縣、廣河縣和東鄉縣為主的富含新生代化石的區域統稱為和政地區,被譽為“高原史書”。
邱占祥在進行野外考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然而,在數十年以前,“高原史書”的真實面目仍然隱沒于時光之中。直到1965年,留學歸國的邱占祥第一次來到和政縣,當地珍貴的古動物化石資源才逐步得到科學挖掘與保護。
邱占祥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第五任所長。1987年,邱占祥等學者用中英文正式發布了第一個和政化石新種——和政無鼻角犀,它是三趾馬動物群的成員。1990年,他們又在當地發現了更早的巨犀層位。
在邱占祥的推動下,和政地區迎來了一批批全國乃至全球的學者,邱占祥揭開“高原史書”神秘面紗的學術理想也不斷傳承下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任所長鄧濤1998年第一次來到和政地區,當地豐富的化石資源讓鄧濤感到驚喜與震撼。2000年,鄧濤一行在廣河縣的一處洞穴中見到了距今約800萬年密集堆積的古動物化石。
鄧濤(左一)在進行野外考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通過化石,仿佛親眼目睹了800萬年前活生生動物的死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笨粗@些凝固的生命,鄧濤不禁感嘆。
邱占祥、鄧濤等學者的研究讓和政化石為世人知曉。2003年,和政縣建成全國唯一一座晚新生代古脊椎古哺乳動物化石博物館。如今,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近4萬件化石標本,分屬3綱17目250多個屬種。
2013年,和政縣又在松鳴鎮樺林村修建了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全面展現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原址埋藏狀況。
“脊椎動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挖掉一塊就少一塊,破壞一塊就少一塊,販賣一塊就少一塊,所以一定要保護起來?!蔽鞅贝髮W地質學系教授張云翔建議舉辦更多化石巡展,提高民眾特別是孩子們對古動物化石的興趣。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直到今天,臨夏盆地的山間依然時??梢娍疾礻爢T們辛勤工作的身影。
“我們目前發現的仍是和政地區化石的冰山一角,未來前景非常廣闊。”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江左其杲說。作為接續研究和政化石的科研人員,未來他將為公眾帶來新的發現成果?!?/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