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后十日左右)。現已固定在公歷4月13至15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并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藝匯演、電影晚會、展覽和物資交流等新內容。泰國、緬甸、老撾等國都在每年公歷4月中旬歡度此節。
潑水節起源于何時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4-6],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