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加快推進我國環保產業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在生態環境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第21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于4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舉辦。
在“雙碳”背景下,新能源逐步成為了能源結構轉型的“主角”,帶動新能源電池裝機量爆發式增長,同時回收與梯次利用問題日益凸顯,引起了政產學研各界的高度關注。本屆展會特增設新能源退役電池處理和利用專題展區,吸引了相關領域的11家骨干企業參展,40余家專業企業和9家金融投資機構共同參與,展示了國內國際最先進的回收技術與整體產業情況。
4月14日,“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產業高峰論壇”在展會現場成功舉行,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李蕾,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韋洪蓮、綜合業務部主任侯貴光,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經理賀持緩等協會領導、專家學者、科研人員以及企業和金融機構代表出席論壇,并圍繞“安全、金融、技術”等行業關注的難點痛點進行研討。本次活動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委員會(籌)承辦。
李蕾在講話中指出,新能源電池回收產業是依托國家新能源戰略而出現的新行業、新業態,做好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工作,是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政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2021年,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審議通過了成立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的決議。理事會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宣布委員會擬由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為籌建單位和主任委員單位,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出任秘書長單位,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鐘發平博士擔任主任,多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組成專家組。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 李蕾
委員會將以服務行業綠色發展為使命,圍繞行業重要熱點、難點、堵點問題組織交流活動,發揮橋梁作用;進一步推廣落實新能源電池應用政策,推動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建立,支持新能源電池溯源數據平臺的實施。據介紹,擬任委員會主任的鐘發平是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他潛心科研三十余年,為我國的儲能技術與先進電池及材料的創新與產業化做出重要貢獻。
鐘發平堅持“科技報國”,長期致力于新型材料、先進二次電池及新能源領域的共性瓶頸技術的創新開發。他在國內首創開發了先進二次電池核心材料,并突破規模化制造的技術瓶頸,帶動先進二次電池產業發展;開發了高安全性、寬溫域、長壽命先進二次電池,成功實現產業的全智能化制造;率先提出了不同二次電池混合在儲能應用方向的工程設計方法,創新分布式微電網新型混合儲能系統。憑借在相關領域的突出貢獻,鐘發平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4項,是國家863計劃先進工作者和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 鐘發平
鐘發平認為,只有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治理,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社會各界都有責任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歷史進程中承接使命,貢獻力量,共同打贏、打好“藍天 綠水 凈土”保衛戰。他提出,新型電池及材料的持續創新與跨界融合,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具有支撐作用。在他的引領下,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電池回收領域已具備全流程、全要素、環保化、高效化技術能力,鎳氫電池中的鎳鈷錳回收率可達98%以上;鋰電池回收技術可通過對退役鋰電池無害化處理與綜合利用,可實現零污染、高效率的綠色回收,打造由從自然礦山到城市礦山的閉環強鏈,實現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雙重目標。
與會代表一致表示,將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和新能源電池退役處里與利用專業委員會的指導引領下,尋求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可取的科學回收方法,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完善電池溯源管理,共同建立動力電池回收網絡體系,提升回收行業的技術和標準化水平,助力產業綠色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