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攬勝,宋韻今輝。
(相關資料圖)
說到宋畫,生活在南宋古都里的杭州人多少都會感興趣,因為畫中常出現的那些西湖景致,都是我們無比熟悉的。
英國藝術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曾把中國的宋代繪畫同比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古希臘文化,認為它們創造了最輝煌的成就,這是學界對宋畫的至高評價。
這些昔日皇城里的故紙遺墨也一直被后人視作珍寶。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說法:衡量一個博物館庋藏書畫的水平,通常就看有沒有宋畫,如果有宋代名家之作,就更高一籌。
然而一直以來,由于清末民初時大批宋畫真跡都流散在國外,在杭州,是很難有機會見到宋畫的,目前,杭城各大博物館里也少有關于宋畫的館藏記錄,名作更是鳳毛麟角。
3月18日,南山路上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將舉辦一場“湖山攬勝——宋韻江南書畫藝術”特展。共展出宋、元、明、清傳世書畫37件(套),其中宋代書畫1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13件(套),二級文物21件(套),三級文物3件(套)。系統呈現從宋、元、明、清到近現代江南地區的千年宋韻書畫藝術文脈。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宋畫真跡盛會。
這些展品分別借展自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天津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全國文博機構。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和浙江省博物館承辦。
“湖山攬勝——宋韻江南書畫藝術”特展
在美院美術館里,同時亮相的還有另外四場藝術展覽—— “夜山鉤古——黃賓虹宋畫研究及其傳承”、“立最高峰——潘天壽的常變之道”以及“含英咀華——繪通中西的國美油畫”和“典垂百代——兩宋書畫傳習展”。
一座藝術院校為何要辦這樣一場展覽?
在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看來,美院地處杭州,秉承宋代畫院千年文脈,作為中國畫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國畫教學尤重名跡之臨摹、正典之研習,其宗旨非為復古,更在開今。
“我們相信,承繼傳統不是抱殘守缺,而是要發顯古人之創始精神。在經典的傳習中,我們努力做到與古人志氣相投,心心相印,正是為了讓古人的觀物之道、制像之法,在當代人的感知經驗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發,更是為了重新找回那個山水世界中的人——那種在天地萬象中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繼而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的中國人的偉大精神。”高世名說。
“湖山攬勝——宋韻江南書畫藝術”特展
這場藝術特展不只針對美院專業師生開放,更是面向每一位生活在杭州的普通市民,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美院美術館館長余旭紅認為,“這會是一次全社會的美育行動”,杭州市民只需要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這些超過800歲的國寶級真跡原作。
錢塘自古繁華,在眼下杭州繁花似錦的最美季節,共赴這場800年后的“宋韻”之約。
本期杭州Discovery,我們就給大家推薦幾張展覽中的必看名畫,一起來講講畫里畫外的故事。
當年他的畫遍布整個北宋皇宮
《溪山行旅圖》郭熙(北宋)
云南省博物館藏
這是本場展覽中最重磅的名畫之一,此前從不外借展覽,在云南省博物館內也僅展出過兩次。
郭熙,北宋畫家,河南溫縣人。他的故事有點勵志——平民出身,學畫全靠自己摸索,屬于天賦異稟、自學成才,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畫聞名。
隨著后來名氣越來越大,一度還驚動了皇帝宋神宗,于是宰相富弼奉皇帝旨意將他征調進京,神宗十分喜愛郭熙,專門為他開放自己的藏寶閣,把歷代皇家珍藏的書畫供他隨意觀看,讓他還可以進出自由,還給他封了官,便有了“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
《溪山行旅圖》“臣郭熙”落款
郭熙在翰林圖畫院待了近20年。當時,他的作品遍布整個皇宮,甚至各級官署衙門、京城及地方上的許多寺院、道觀都以有郭熙的山水畫為榮。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畫,也都要由他詳細鑒定過,才能編目造冊。
郭熙真跡存世極少,這次亮相的《溪山行旅圖》是其中一幅。
北宋時期,山水畫正值它的成熟階段。郭熙對于景物的輪廓描寫十分精致,將中國山水畫推向細膩的微妙境界。他畫樹如蟹爪下垂,也叫“蟹爪枝”,還將山石用卷云狀的皴(cūn,中國畫的技法之一,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現山石的峰巒紋理和樹木枝干的脈絡皺痕)筆來表達,也就是“卷云皴”。筆勢雄健,將北方峰巒秀拔、云煙變幻之景表達得淋漓盡致。
古代山水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總能在畫中找到幾個“小人兒”,有的到山中訪友,有的寒窗苦讀,也有伏案“摸魚”睡覺的,田間勞作的等等,這些小小的人的存在,叫做“點景”。
關于這一點,清代編撰的《芥子園畫譜》中有專門的描述:“以見山中之畫人物,猶作文之點題。一幅之題全從人身上起……”意思是,山水里畫人物就像作文的點題,整幅畫的“點題”,全在人身上。
到這里,其實就引出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大妙處:畫山水,不是為了純粹描繪自然景觀,而是為了呈現人的心境。
他是宋徽宗欽點的“藝考第一名”
《濠梁秋水圖》李唐(南宋)
天津博物館藏
北宋的山水畫通常是氣象萬千的全景圖,而到了南宋,就更多為邊角之景。打個比方,相當于現代人拍照,從“全景模式”發展到“局部特寫”。
在南宋王朝短暫的152年里,偏安臨安城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將這里的湖山風雅,停駐于紙卷間。
當年,宋高宗趙構曾在今天望江門一帶設立紹興畫院,并且親自掌管。畫院里,浙江籍的畫家有38人,其中又以杭州籍畫家占多數。
最有名的有四個人,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簡稱“李劉馬夏”,他們同時也是代表著中國宋畫高度,具有世界影響力,被稱為“南宋四大家”。
先說李唐,他是南宋四大家之首,兩宋山水畫轉折時期的關鍵人物,也是四個人里唯一不是杭州人的一位,祖籍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
當年宋徽宗創辦了宣和畫院,自己當院長兼招生辦主任,在民間選拔優秀藝術人才,還親自出考題。畫《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畫《千里江山圖》的王希孟,都是他選中的。還有一位宋徽宗曾欽點的“藝考第一名”,就是李唐。
但后來金兵攻陷汴京,李唐帶上謀生的紙筆,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來到臨安,那時候他已經近80歲。南宋恢復畫院后,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他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等師法,對后世影響很大。他創立了一種“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
李唐《濠梁秋水圖》
李唐《濠梁秋水圖》局部
《濠梁秋水圖》是李唐的一幅精品畫作,描繪的是安徽鳳陽縣濠水、濮水一帶的風光。故事取自《莊子·秋水篇》,表現的是莊子和惠子論辯時的情景。他們辯的什么內容?其中一句你一定聽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因為住在清波門外 他外號“暗門劉”
《四景山水圖》劉松年(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一級甲國寶級文物)
杭州籍畫家專場開始。
首先是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四景山水圖》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畫西湖畔四座富貴人家的園林型別墅,畫中擷取了西湖四季標志性的景物:桃花垂柳、納涼水閣、秋山紅葉、松柏雪竹。他對西湖四季觀察得如此細致,這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那時候就住在清波門外,清波門因有暗溝引湖水入城而俗稱“暗門”,所以他有個外號叫“劉清波”或“暗門劉”。
今天中國美院美術館所在的位置,距離古清波門,步行距離不到700米。時空交錯仿佛定格相見,“劉清波”回家了。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
劉松年在淳熙年間(1174-1189)入選畫院,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在當時很受器重。他最擅長畫山水和人物,筆下的人物尤其有趣,甚至有點細節控。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局部
《四景山水圖》中的冬天場景里,主人興起,騎驢出游,不知是去訪友還是尋梅,老翁穿得很厚實,可見當時的杭州冬天也是陰冷刺骨的,重點是,橋這頭的屋門口,竟然還畫有一個婦人透過門簾探出半個身子,仿佛在張望橋那頭遠行的親人。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局部
劉松年生活的時代,宋金對峙進入相對穩定時期,南宋經濟已得到一定恢復,生活相對平穩安逸。此外他的成就也跟當時的畫院體制有關。
北宋時,畫院作為全國畫壇的中心,雖然網羅了大批優秀畫家,但更多的優秀畫家如范寬、趙昌、李公麟等,基本上是活躍在院墻之外。到了南宋,優秀畫家幾乎全部集中到了畫院里面,都成了“體制內”公務員畫家。
北宋帝王經常會在畫院畫家的作品上題款鈐印,據為己有。而南宋畫院畫家,他們的畫作很少會受到帝王的竊據,頂多是在作品上題詩題字,這就不是對待工役的態度,而是給畫家以尊重,將他們與朝官一視同仁。這樣一來,畫家的身份和創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北宋大有提高,與世俗生活的接觸也比北宋時更廣泛。
馬氏一門,五代七人都在畫院上班
《雪屐觀梅圖》馬遠(南宋)
上海博物館藏
另一位杭州人馬遠(祖籍山西永濟,生于杭州),也是當時臨安城里一等一的皇家畫師。
馬氏一門,五代人共有七人都在南宋畫院里上班。馬遠的曾祖父馬賁在北宋元祐時期就是著名的宮廷畫家,祖父馬興祖,是南宋紹興畫院待詔,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雜畫;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也都是紹興畫院待詔,授承務郎,賜金帶,善畫山水、人物、花鳥;馬遠的兄長馬逵,也善畫,得于家傳。他的兒子馬麟,畫風和他很相近。雖然名氣雖不及父親,但也畫過不少功力不凡的杭州西湖圖景,是南宋宮廷里著力描繪“西湖十景”的畫家之一。
馬遠《雪屐觀梅圖》
馬遠《雪屐觀梅圖》局部
這次展覽中,共有兩件馬遠的作品,一件是《雪屐觀梅圖》(上海博物館藏),一件是《松壽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馬遠《松壽圖》
在馬遠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致:霧氣中若隱若現的遠山,堤岸邊嬌俏柔美的垂柳,還有浮在水面的扁舟。大片的留白是漣漪微動的湖面,也是觀者的想象空間。他擅畫山水,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特點,就是他獨特的構圖,往往有大片的留白,而景致僅占一隅,所以得名“馬一角”。
現在看到的這些畫面,可能看上去顏色很深,這是因為年代久遠氧化了,原來不是這樣的,效果會更驚艷。
除了“馬一角” 還要認識“夏半邊”
《煙岫林居圖》夏圭(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一級甲國寶級文物)
夏圭也是杭州人,他是宋寧宗、理宗大力護持畫院時的本地畫家。跟南宋的很多畫家一樣,夏圭也非常喜歡西湖的云煙水月,營造那種煙霧飄渺的氛圍感。
這幅《煙岫林居圖》,畫的就是一老者走過板橋,沿小徑而行,遠處山林后隱現房舍一角,意境幽深。在云霧籠罩下,左邊露出峭秀的山峰,近景樹石著重墨,中景以淡墨勾染,至遠景則以極淺淡的水墨渲染出一片霧色,拉開空間層次。
夏圭《煙岫林居圖》局部
他師承范寬、李唐,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他的構圖很有意思,經常取半邊,焦點集中,近景突出,遠景清淡,顯得畫面空曠遠大,人稱“夏半邊”,與馬遠的“馬一角”并稱。
流傳于世的南宋繪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圓形的團扇。扇畫是中國繪畫一種獨特的形式,《煙岫林居圖》就是一件扇畫。
夏圭開始是學畫人物,后來專攻山水畫。存世的長卷小幅里,大部分都是充滿詩意的山水小品。他的不少作品沒有以“西湖”冠名,但都透出濃郁的西湖山水氣息,杭州人都會覺得很親切。
當年重建雷峰塔,這幅宋畫派上了用場
《西湖圖》李嵩(南宋)
上海博物館藏
(請旋轉手機橫屏觀看)
南宋四家以外,整個南宋花壇,叱咤風云的大咖級人物還有李嵩。他最有名的畫,有兩張大眾比較熟悉的,一張是《貨郎圖》,另一張就是這次展覽中有展出的《西湖圖》。
2002年,杭州雷峰塔在原址上重建,塔形就來自宋代李嵩的《西湖圖》。這是現存宋代最為完好的一幅描繪西湖全景的名作。
李嵩《西湖圖》
李嵩生于杭州,又來自民間,畫過許多呈現當時下層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把勞動人民的生活作為審美對象來描繪。
這幅俯瞰全景圖繞了西湖一周——從斷橋、寶石山起,再從葛嶺一直到南屏一帶。今天我們站在城隍閣上往下望去,大致就是畫中景色。如果仔細看會發現,這幅全景圖里缺了今天的“湖中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因為這三個湖中島在明清時期才形成。
李嵩《西湖圖》局部
李嵩的這幅西湖圖流傳至明初,曾經太祖朱元璋御覽,還寫下了長篇題跋,這對于明太祖來說,也是罕見的舉動。
當然也存有爭議,日本學人宮崎法子就曾對李嵩這幅描繪西湖全景的畫作作過考證,認為“這幅畫卷當為1242年至1291年50年間(南宋最末期)的作品”。至于畫中李嵩的署款或為明代人所加,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李嵩繪制西湖圖的歷史記載最多且久負盛名。
從展廳出來后,可以再到美院美術館的頂樓看看,那是一塊開放式270度視角大露臺,可以遠眺西湖,保俶塔、城隍閣盡收眼底,是一幅現實版《西湖圖》。
還能看到《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等
這次展覽是國內近年來以浙江風物為主題的較大規模的中國古代珍品書畫特展,歷代書畫大家代表性作品薈萃一堂,宋、元、明、清均有重要文物參展,除了前面提到的宋畫,難得一見的歷代珍貴畫卷還有不少。
比如,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名鼎鼎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藏于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的翟院深《雪山歸獵圖》首度離館展出;明代文徵明的《山水圖》(故宮博物館藏)等。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文徵明《山水圖》
唐寅《錢塘景物圖》
翟院深《雪山歸獵圖》
“清四家”之一的王原祁創作的《西湖十景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也不可錯過。
康熙第三次南巡,游覽杭州時曾題西湖十景名,并命人刻石造碑,還在孤山建立行宮。后來,還讓王原祁專門創作了這幅《西湖十景圖》長卷,畫面自錢塘門始,至涌金門外問水亭止,西湖十景盡收其中,畫得十分詳細。康熙帝回到北京后,每每想起杭州西湖,就會拿出這長卷,心向往之。
你能看出圖上的西湖十景,跟今天的有什么不同嗎?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
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早已植入國人的文化傳統。
作為本次特展配套活動之一,都市快報?橙柿互動特別聯合中國美術學院,全城尋找100位宋韻古風愛好者免費觀展,來橙友圈#文藝show#話題下,上傳你的宋韻古風照,年齡不限,男女不限,記得加關鍵詞#宋韻江南#,我們將隨機選取100位,每人送出一張門票。
現場接頭暗號:可憑入選通知,選擇在展期內任意一天,免費進入展廳觀展。觀展時需要穿上你的宋韻服飾哦。
發帖截止時間:3月25日12:00。
杭州Discovery·展
“湖山攬勝——宋韻江南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南山路218號)
時間:3月18日至4月16日(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
門票:60元/人
優惠票:
在校大、中、小學生(含港、澳、臺學生,不含成人教育),憑學生證或學校介紹信;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憑校友證,享受優惠票價30元。
免票:
12歲(含12歲)以下觀眾,憑相關證件;60周歲及以上老年觀眾,憑身份證;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殘障人士,憑殘疾證;可享受免票優惠。
特別提醒:展廳內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閃光燈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余夕雯
陳中秋 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