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縣區積極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南方日報記者何森垚攝
(相關資料圖)
今年春節,粵東粵西粵北縣域尤其忙碌。在汕尾陸豐,陸豐核電項目5號機組建設工地不停工,工人們鉚足干勁奮戰“開門紅”;在陽江陽西,沙扒鎮濱海漁村吸引各地游客打卡“向往的生活”;在清遠清城,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招商、招工緊鑼密鼓地推進,圍繞打造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的各項工作“加速跑”。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之一。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南粵春來早,奮進新一年。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圍繞“縣域振興”這一考題,搶先抓早、提前布局,全力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面激發縣、鎮、村三級發展活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支撐、厚底盤。
落子布局
扭住經濟“牛鼻子”
“普寧要擁有區域優勢的服裝研發設計中心,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供應鏈集群基地”“我們要打造一個人才硅谷,使普寧成為一個更有活力的城市”……1月24日大年初三,一場別開生面的政企對話在揭陽普寧市黨政機關大樓舉行,眾多民營企業家代表現場拋問題、談感受、提建議,普寧市政府相關負責人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共謀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之策。
另一邊,在汕尾陸豐市碣石鎮碣石灣東岸,中國廣核集團在汕尾市開建的重大清潔能源項目陸豐核電項目正有序推進。春節期間,近2000人在項目5號機組持續開展核島反應堆廠房內部結構施工和周邊廠房筏基施工相關工作,爭分奪秒實現項目“開門紅”。
當前,陸豐全力推進電力能源、海工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做大做強海工基地、南海大石化兩個“萬畝千億”產業集群,朝著“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0億元以上”的目標加速向前。
構建穩定的產業生態圈,加快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今年春節假期,梅州市梅縣區銅箔龍頭企業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元科技”)雁洋生產基地的銅箔生產車間并未停工,工人們各司其職,自動化生箔機組高速運轉,僅有普通A4打印紙厚度1/20的4.5微米銅箔緩緩從陰極輥上剝離出來,經過檢測后“整裝待發”。當前,該基地5個廠400多名員工火力全開趕制訂單,日產能可達85噸。
作為梅州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陣地,梅縣區在培育銅箔產業方面持續發力。據統計,梅縣區2022年銅箔年實際產能達到9.6萬噸,約占全國產能的10.6%,全年銅箔產業產值預計達70億元,占全區GDP比重超30%。
“今年訂單充足,雁洋基地的訂單更是排滿全年,主要生產4.5微米、6微米高性能極薄電解銅箔。”嘉元科技生產總監楊雨平說,嘉元科技已逐步駛入發展“快車道”,白渡沙坪基地年產3.1萬噸高性能銅箔技改項目陸續投產,與寧德時代合作共建的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朝著今年下半年8月逐步投產目標加快邁進。
鄉村爭先
三產融合“開門穩”
“出發,去來福園村!”大年初三,陽江市民王韜帶上家人前往陽西縣沙扒鎮濱海漁村,開啟假期之旅。
一邊是無垠的波濤海浪,一邊是濃郁的漁家煙火。來福園村地處“牧海耕田·陽西味道”鄉村振興示范帶沿線,這個歷史悠久濱海漁村,如今通過廣東鄉村振興大擂臺的宣傳推介,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依托沙扒鎮月亮灣景區優質旅游資源,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飯碗”,不少外出務工村民回到家鄉開起了民宿。據統計,目前來福園村鄉村旅游經濟總產值占全村經濟總產值的12.3%,農戶每年增收約3.6萬元。
推進三產融合是實現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粵東粵西粵北各地持續將產業觸角向鄉村延伸,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在梅州市梅縣區,星羅棋布的山水農家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們的熱門選擇。近年來,梅縣積極推動“1+N”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全面建成3鎮14村26公里石窟河美麗游線,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鏡頭北移,“中國蘭花第一縣”韶關翁源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花農們在忙碌中收獲新年新商機,市民在購買年花中期盼新年新氣象。
目前,翁源全縣蘭花種植面積達3.5萬畝,產值超3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蘭花種植區,國蘭供應量超過全國的60%,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蘭花類現代農業產業園。
隨著品牌名氣擴大,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翁源瞄準時機,積極打造蘭花特色小鎮,促進蘭花產業園從生產基地向產業綜合體轉型,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如今,翁源縣蘭花特色小鎮成功入選中國特色小鎮50強,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三產產值已達8.3億元。
力量下沉
探索賦能“新模式”
“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招5000人,主要包括車位工等各種服裝縫紉工,年初八開工,熟手保底8000元/月,上不封頂!”這幾天,一則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招工的消息在朋友圈廣為轉發,不少清遠本地返鄉人員計劃年后去應聘,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截至今年1月初,廣清紡織服裝產業園已進駐企業350多家、達成意向進駐的企業累計2470家,包括紡織服裝、電商物流、金融等企業,未來規劃進駐紡織服裝企業近5000家,用工需求逾10萬人。
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廣東大力推動珠三角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市的幫扶,有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在粵東潮州,對口幫扶城市中山全力推動當地傳統產業升級。去年12月,潮州市第二屆“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中,由廣東歐諾衛浴科技有限公司陳澤宇主創設計的一款新型馬桶斬獲大賽第1名。不僅如此,88件獲獎作品中,不乏具有新意的日用陶瓷、衛浴陶瓷、工藝陶瓷等產品,顯示出潮州陶瓷產業日益增強的工業設計能力。
近年來,中山幫扶方將產業提升作為重要抓手,推動潮州陶瓷產業朝品牌化、智能生產、自主創新方向發展。2022年,潮安區陶瓷產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區內企業三環集團生產的光纖陶瓷插芯獲評2022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全區衛生陶瓷產銷量和出口量居全國前列。
而在粵西陽江,圍繞農產品的“雙方奔赴”,珠海幫扶方為當地各縣、區農海產品打開銷路。去年5月起,珠海幫扶方先后在海陵島和珠海市區建設了4家陽江市鄉村振興消費幫扶展銷館,館方直接從陽江各地種植大戶、合作社處購進農產品,剔除運輸費用后原價進行銷售,進一步拓寬陽江特色農產品的銷路。“截至目前,消費幫扶展銷館已為陽江賣出300多萬元的農產品。”珠海市對口陽江市鄉村振興消費幫扶展銷館負責人肖超說。
●南方日報記者韓安東張俊吳思旻
林捷勇汪旭瑩黃韜煒陳國飛
紀金娜赫鵬翀汪思婷范永敬
統籌:袁佩如趙文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