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25年全國兩會圓滿落幕。在今年兩會期間,“數字經濟”、“無人駕駛”、“大模型”、“人工智能+”等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產業成為全網關注的焦點。而作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典型應用,同時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無人駕駛得到了業界、學界的十余位代表委員的熱議。
在無人駕駛領域,我國已積累豐富的試點示范經驗,全國多地已發布測試示范實施細則,開放測試道路3.5萬公里,完成約1萬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累計發放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號牌1.6萬張。隨著開放道路的延伸和覆蓋區域的增加,公眾對無人駕駛的社會接受度也進一步提高。
雖然無人駕駛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一方面,無人駕駛技術的迭代和創新需要持續擴大規模。因為重大的技術突破,顛覆式的創新往往是規模化應用的結果。沒有數以億計的運營公里數,無人駕駛就不可能比有人駕駛安全十倍。以美國谷歌旗下的無人車Waymo為例,在政策扶持下不斷擴大運營區域,其無人駕駛系統每周行駛超過100萬英里。每周的付費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數量在過去兩年來增長了20倍,已經超過20萬次,規模化運營帶來的數據,也讓谷歌有能力繼續優化算法,爭奪全球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高地。
另一方面,全球汽車產業已經邁入智能化新階段,無人駕駛已成為汽車工業的必爭高地,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無人駕駛的規模化落地和法律保障。
對此,多位代表委員呼吁相關部門加快我國無人駕駛頂層立法,持續擴大支持無人駕駛落地規模。
“目前自動駕駛應用規模的邊界亟待明確。2021年《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授予地方制定實施細則,但對于示范應用和正式規模商用之間的邊界,并不明確。比如,自動駕駛試點示范的規模上限是多少臺車,如何界定收費標準等。”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當前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所滯后。以交通法規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征求意見稿仍要求駕駛人處于車內駕駛位,自動駕駛車輛無法上正式號牌,亟待從國家層面為自動駕駛賦予恰當的法律地位。”
鐘章隊建議,一是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寬松環境,持續擴大自動駕駛商業化規模。例如,充分授權有條件的地方去試點示范,加大自動駕駛在更大范圍、更廣空間和更多場景應用的支持力度,給予創新實踐更多便利空間;二是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實施,包括明確人工智能司機的主體地位和法律責任,更好保護自動駕駛相關參與者的利益,促進自動駕駛的上路行駛與多場景應用普及。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