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報告》及“2023大灣區高成長企業100強”榜單,在“2023大灣區創新經濟論壇”上正式發布。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鐘鳴
10月27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羅湖區人民政府指導,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主辦,渣打銀行戰略支持的“2023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系列活動周”在深圳盛大開幕。
在當天下午舉辦的“2023大灣區創新經濟論壇”上,《2023年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該項年度報告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編寫,繼2022后連續第二年發布。
本年度報告在去年創新基礎、創新環境、創新成效、協同創新等四大研判標準的基礎上,引入宏觀+微觀、定量+定性“兩個結合”的研究模式,通過多元視角,以期更為全面地反映大灣區創新力發展新趨勢、新特點,對大灣區創新力未來潛力和提升方向,提出新思考和新見解。
《報告》從創新基礎、研發能效、創新成果、協同創新等方面總結出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四方面亮點。在創新基礎上,2022年大灣區“9+2”城市群生產總值約為130440億元人民幣,人均GDP 約為15.09萬元,兩項數值均創新高。根據最近期的年度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科學技術財政支出總額微升22億元,有力支撐科技創新活動開展。在研發能效上,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全社會基礎研究類研發人員占比按年提升,深圳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比也從2020年的4.82%升至2021年的7.26%,“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保持全球頂級科技集群第二位置,惠州、珠海等城市上市公司研發人員占比提升。在創新成果上,大灣區在國內保持PCT專利總量優勢,同時注重專利結構、專利質量的優化提升,佛山、東莞等城市PCT申請數據不斷提升,珠海、佛山、肇慶三市近五年專利授權量均保持正增長,大灣區內專利分布不均衡現象有所改善。在協同創新上,廣州、深圳仍以企業的研發支出為主,香港高校研發占比更高,疊加前瞻性、基礎性研發人員的協作,有利于大灣區形成協同共贏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創新生態鏈。對外合作方面,“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PCT專利及科學出版物方面的合作占比分別為3%和63%。
《報告》并說明了大灣區創新力在區域協同、創新效能方面的兩項潛能。在區域協同方面,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之間形成較為穩固的外包模式,承接香港外包服務比例持續提升。近年來,受相關因素影響,香港參與創新活動協作的機構數量有下滑趨勢,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新活動協作也有相應減縮,協同創新活動仍有待持續恢復和活躍。在創新效能方面,相較世界其他三大灣區,大灣區的土地效能、人均GDP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金額從高速增長期稍有回落,技術合同交易“增量不增價”,單筆合同價值還有待提升。
同時,作為《報告》的子項目,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發起“2023粵港澳大灣區高成長企業100強”案例征集及評選活動。從廣東已形成的“8372”優勢產業集群中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先進制造五大產業賽道,并從企業申報案例中總結出高成長典型企業的四大創新“關鍵詞”:其一是高占比、復合型、靈活性、高層次的研發人員優勢;其二是多地共研的創新資源應用模式;其三是高投入及發明專利占比和標準參與度雙高的高價值成效;其四是應用領域+核心產品迭代的立體創新。
由東方富海、達晨財智、高特佳投資、力合創投、國宏嘉信、合創資本、元生創投、大米創投、青橙資本組成的投資專家評審團,和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廣東省高性能計算學會、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組成的產業專家評審團,經過調查、篩查、初評、終評等一系列流程后,最終產生“2023大灣區高成長企業100強”名單,該名單也在論壇現場首發。
附:“2023大灣區高成長企業100強”詳細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鐘鳴 編輯:王曉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