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持續處于“蒸烤模式”。高溫天氣,炎熱易出汗,同時也是心律失常的高發期。有調查顯示,每4人中就有1人發生心律失常,并且發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日益年輕化,讓人們感到“憂心忡忡”。
心律失常有何癥狀?有何危害?夏季該如何科學治療?7月23日,荊楚網“荊楚健康大講堂”欄目邀請了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北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周承志教授做客直播間,與網友一起暢聊了三伏天心律失常患者的養生之道,科普心律失常的防治知識,預防高溫天氣下心律失常的發生,安心度夏。
心律失常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究竟何為心律失常?周承志教授介紹,心律失常通俗來講就是心臟跳動失去原有的節律和頻率,不再按照原來的規律跳動。正常人的心跳應該是節律整齊的,頻率在每分鐘60至100次,當心跳的頻率過快或過慢,或心跳的節律不規律時,就是發生了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癥狀輕重不一,取決于發病的類型以及持續的時間,以及原發病的嚴重程度。典型癥狀包括心慌氣短、異常的心臟搏動感等。但很多患者早期常無任何癥狀或癥狀較輕。隨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患者發病早期可有心慌、氣短乏力、失眠多夢等癥狀,此時,若心律恢復正常則無嚴重不適,若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頭暈、黑矇、暈厥,甚至猝死等。
“心臟病患者,運動員,生活飲食習慣不規律的人群,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癥的患者,都是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周承志教授強調,工作壓力大、情緒激動,大量飲酒、吸煙、著急緊張、睡眠不好的亞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因此,早篩查、早預防、早治療,是提高心律失常治愈率,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科學治療心律失常中醫藥顯優勢
周承志教授介紹,目前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比較多,有西藥和中藥。但是,困擾心律失常治療的最大問題就是西藥的毒副作用以及緩慢性心律失常暫時沒有有效的西藥治療。比如長期服用西藥會增加新的心律失常(出現心動過緩)以及增加患心血管病或其他心臟外疾病的風險。
“與西藥相比,中藥治療心律失常藥物無或低毒副作用,便于長期服用。 可以從整體對患者進行調節,改變患者易發心律失常的病理狀態。”周承志教授表示,中藥治療心律失常具有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的整合調節的治療特點。
中醫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參松養心膠囊,就具有“整合調律”的獨特優勢,具有整合調節,快慢都治的作用。大量臨床循證研究證實中藥參松養心膠囊可以阻滯心臟多離子通道,調節心臟自主神經,有效治療室性早搏,減少室性早搏頻次,并且對房早、室上速、房顫等也有較好療效,并能消除心慌、氣短乏力、失眠多夢等心律失常癥狀。
同時它還能增強心臟的起搏電流,改善心臟傳導功能,所以對快速性、緩慢性心律失常都能治療。這無疑填補了該領域藥物治療的空缺,并且體現了雙向調律、既能治快又能治慢的整體調節優勢。
氣溫越高,越要養心護心
天氣炎熱會導致心律失常。周承志教授指出,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會造成體液的流失,導致人體鈉離子和鉀離子缺失過多,引起心律失常,同時,天氣炎熱也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也會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
訪談最后,周承志教授就中醫夏季養心,給出了建議:一是心理調節,可以采取瑜伽、冥想等心理穩定方法,保持愉悅心情;二是飲食養心,夏季氣溫高,人的消化系統負擔大,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三是適度運動,選擇比較輕松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通絡操等,增強心臟健康。中老年人運動要避開高溫時間,選擇溫度比較適宜的清晨六點前、晚上八點后;四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過于勞累和睡眠不足都會加重心臟負擔。
對于心律失常疾病患者來說,夏季合理用藥、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要做好心臟防護措施,謹防心律失常、心臟“亂”跳,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