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天麻是貴州當地名產藥材,由于野生天麻資源不斷減少,國內外市場對天麻的需求日益緊張,七十年代,人工栽培天麻在一些地區悄然興起。
國內最早進行天麻人工栽培始于五十年代,黔西北地區也在同時期邁出了人工栽培天麻的步伐。九十年代,天麻價格大幅度上升,推動了天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各天麻種植戶抓住時機,及時擴大種植面積,也帶動發展了許多新的天麻種植戶,全區天麻種植面積已達到2000平方米左右。
1991-1993年,在貴州畢節市科協和有關部門的宣傳和幫助下,天麻種植連續兩年大發展。1992年全區天麻種植面積達10萬平方米,1993年達到25萬平方米。
相對于天生天養,人工培育、栽培天麻更可控,可以有效減少天麻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雖然在種植過程中必須滿足天麻的生長環境,要時刻注意保持溫度,濕度,是否陽光直射等問題,但和自然生長的野生天麻相比,人工培育天麻過程中,還是可通過各種渠道避免諸多自然因素干擾的。在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的現在,天麻產量也大幅度提升,對天麻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
縱觀人工栽培天麻的歷程,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自發階段、試驗階段、推廣階段、發展階段。貴天麻的養護過程大致包含選種、栽種、栽后護理以及采收幾個環節,每一環節嚴格把控,才能保證成品天麻的品相、藥效。
精選優種
選擇優質的天麻種是培育貴天麻的第一步。選取當年挖出的天麻,除去商品麻,把所有麻種選出再篩選,揀除爛麻、畸形麻等劣質麻種,最后確定個頭相當、健壯、外觀整齊、個頭大、成色好、無創傷的天麻作為次年使用的麻種。
適配環境
(適當減少)天麻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多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林下腐殖質較厚的濕地,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最宜生長。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恰好滿足了天麻的生長需求。
除了栽培環境,天麻種植還需培育好蜜環菌和萌發菌。天麻為無根無葉的寄生草本植物,須與密環菌、萌發菌共生,才能使種子萌芽,形成圓球莖,并生長成為健常的天麻塊莖。因此,人工種植天麻需砍伐樹木作為菌材,為蜜環菌、萌發菌的生長提供營養源,進而保證天麻的發育。(出自《神奇的天麻》2021年)
栽后管理
天麻栽種后不需要施肥,不用松土除草,只需注意栽培環境的溫度、濕度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地溫15-28度即可。一般冬季要蓋一層落葉紡織凍害,增加低溫;夏季高溫季節,則用遮陽網或樹枝遮光降溫。此外,在根莖膨大期噴施藥材根大靈溶液于葉面,可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有效物質含量大大提高。
天麻栽種過程易發生多種病害,貴州地區天麻的主要病害是亂根病。發生亂根病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雜菌侵染,對此可噴施針對性藥物+新高脂膜800倍液進行滅殺;其二是生長期雨水過多,對此應提前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地栽種天麻,或栽后注意土壤排水。
蟲害則主要有蠐螬、螻蛄、白蟻等,則可噴施針對性藥物進行滅殺,或用燈光誘殺成蟲。
人工采收
貴州天麻多在10~11月進入采收季,此時采收天麻產量高質量好,過早或過遲收獲都影響天麻成品率、品相、質量等。
天麻成熟標準為塊莖表面顏色加深,由幼嫩時的白黃色轉變為淡黃色,周皮稍加厚成熟,頂部呈現有明顯的頂芽,米麻和箭麻已能清楚的區分,箭麻體大且頂端生長有“鸚哥嘴”形的紅色花莖芽,天麻營養莖已大部分腐爛脫落,箭麻體用手指敲擊時發出“咚、咚”聲,即可收獲。
天麻采收一般采用人工刨挖的方法,先用鋤頭除去土壤表層枯枝及腐爛樹葉,再用锨鏟去覆蓋的土壤,將近菌材時即用洋鎬撬起菌棒揀出天麻。有時兩根菌棒間天麻緊緊擠壓在一起,撬棒時容易掰斷天麻,故應特別小心。菌棒完全挖出后,應檢查窩壁土壤中生長的天麻,尤其是靠土坡上方最易生長天麻,防止漏收。
分裝種麻用具最好是筐,筐內應事先墊上苔蘚、樹葉或布片;分裝箭麻用具最好是塑料袋或包裝袋。挖出的天麻盡量減少倒筐翻動工序,避免撞傷天麻。
至此,天麻的培育至收獲流程方結束,之后才進入天麻的加工、銷售部分。
貴天麻的養護,是世代以天麻為生的農民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隨著時代發展,這些經驗也在逐漸與現代科學發展理念相融合,使天麻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充分體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便是貴天麻的養護之“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