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后青藏地區各部分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今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2.4億年前,由于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移動、擠壓。
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并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印度板塊向北推擠,導致青藏高原巖石圈大規模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如果我們想把房頂變高,會有兩種選擇;可以在原來屋頂上再加蓋一層,也可以把原屋頂兩邊的屋脊往中間擠,讓它更高聳。
英國地質學家杜威和伯克就覺得青藏高原是靠第二種方法“長”起來的。他們于1973年提出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在青藏高原地體之下并沒有吸收印度大陸的地殼,印度板塊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帶有鋸齒形末端的剛性塊體而向北推擠。
青藏高原巖石圈大規模地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從而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該理論認為整個亞洲大陸地殼的南北向縮短增厚是連續性的和一致性的。
青藏高原海拔高度是多少?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
關鍵詞: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