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3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以下簡稱“峰會”)連續第8年舉辦,200多位跨界嘉賓、1000多家公益機構代表在武漢共議公益高質量發展,并見證“中國樣本”開放研究計劃的啟動,超過200萬人在線觀看了峰會開幕式。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在峰會上表示,未來十年將是互聯網公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它不僅僅是一個更規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數字化工具,還將更全面地融入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在鄉村振興等重大社會議題中大顯身手。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公益伙伴們,大家上午好!
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來到第八年,我們也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疫情陰霾散去,經濟企穩回升,高質量發展的號角響起,各行各業蓄勢待發。
還記得2020年,99公益日在武漢方艙醫院啟動,兩江四岸1000棟建筑同時點亮,黑夜中連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益之光,激勵人們打贏抗擊疫情持久戰。三年后,英雄的武漢,已經徹底走出疫情陰霾,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譜寫新篇章。
回看峰會起步的2016年,正是中國公益行業熱點事件井噴的當口:慈善法首次頒布、羅爾事件引發個人救助信任危機、留守兒童保護被納入國家戰略、企業家大額捐贈涌現……那年當我們以閉門會的形式舉辦首屆互聯網公益峰會時,就共同立下小小的愿望,讓互聯網成為公益事業的助推器,助力人人公益和透明公益早日實現。
八年來,曾遙不可及的遠峰,已成為腳下的堅實底座。“線上籌款”和“行為公益”這些曾經在當年新鮮的詞匯,已全方位融入公眾生活場景,社會參與度和善款籌集額增長強勁:2016年,互聯網公益籌集資金規模僅為20億元,2021年已經接近百億規模。8年來,全國累計超過510億人次參與互聯網慈善,累計募集善款350億元。
八年間,全國注冊社會組織總數增加了20多萬個,新生力量卷起溫暖后浪。僅以騰訊公益平臺為例,注冊公益組織數從4300家增至1萬7千家,線上籌款的公益項目從2萬個增加到8.5萬個。
量變引起質變,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生態也隨之形成,透明公益和理性公益已經成為公益組織和捐贈人的基礎共識:數字鴻溝不斷被逾越,互聯網公益也從城市走向鄉村,在一場又一場的鄉村振興公益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受助者蛻變為網絡捐贈人,為家鄉修馬路、架路燈、引人才,轉發愛心。公益從城市走向縣域,又撲向鄉村,扎根在第三次分配的毛細血管里。
這是公益和互聯網之間最令人欣喜的化學反應。在保持高速增長,又同時保證根基穩固、生態有序,中國式公益的探索成果已經進入全球視野,貢獻出一份互聯網公益“中國樣本”。八年前小小的夢想已經初步達成,新的征程與挑戰已然展開。
本屆峰會的主題是“數字向新,共益未來”。
我們相信,隨著行業監管與法規治理進一步完善,在新技術與新動能持續變革的大背景下,未來十年將是互聯網公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它不僅僅是一個更規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數字化工具,還將更全面地融入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在鄉村振興等重大社會議題中大顯身手。
首先,透明公益從“共識”變為“共創”。
慈善法修訂案對完善網絡慈善部分做出重大修訂,對互聯網平臺定位修改為: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提供信息展示、捐贈支付、捐贈使用情況查詢等服務。從立法層面對互聯網公益的透明全流程建設提出了要求。
政策監管的指南針之外,行業自身也始終在不斷加強自我管理,加強項目運作的高效與透明,增強社會公信力,打造可信生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愛心捐贈已被記錄在區塊鏈,讓信息不可篡改且人人可查;去年以來,已經有超過100家機構主動曬出賬本,通過召開公益股東人大會的形式,向項目捐贈人和熱心網友同步項目進展及財務數據;各行各業的公益熱心人士被邀請到項目現場成為“公益真探”,以第三方視角輸出觀察與監督報告。這些創新動作,都在不斷填補信息鴻溝,為每一份網絡善意修筑透明通道。
其次,數字公益從“可選”變為“必選”。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技術給公益事業帶來更多激蕩,創新公益場景不斷涌現,公益事業的邊界被明顯拓寬,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過去,數字科技的運用,已經提升了信息透明度,豐富了公益的表現和參與形式,指尖公益、人人公益成為潮流。未來,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將給互聯網公益帶來更深遠影響。
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數據上云、模型搭建,公益組織可以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高山精靈雪豹進行數據捕捉和數據分析,對其進行追蹤和守護。虛擬現實、微痕捕捉技術被用于還原古跡三維圖像,保護文物古跡;基于大數據、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不少失散家庭得以團圓;人工智能技術還能為聽障人士解決辨聽難題,為鄉村老人提供免費聽力篩查。
今年峰會,匯聚行業內外精華案例的技術公益云展館也將繼續升級亮相,將有200個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的公益項目展示成果。未來,隨著數字引領與技術迭代,依托前沿技術的公益創新將不斷涌現,數字科技將助力公益行業創造更大的可持續的社會價值。
最后,人人公益從“普及”變為“普惠”。
當下,中國互聯網公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捐款捐物,而是嘗試通過深度融入產業、調動資源配置,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在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應急救助、生態環保等多元社會領域發力。
近年來,各大公募平臺不再“唯募款額論”,而是結合平臺所擅長的能力及優勢資源,在更多元的細分領域解決社會痛點、助力社會發展。以鄉村振興為例,其涉及產業、生態、文化等多個方面,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綜合建設的系統工程,在募款額之外,還需要更綜合的行動。
拿目前正在各地開展的區域公益活動來說,就是希望將純線上的人人公益模式,改造為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符合縣域和鄉村特色的公益共創行動。在配捐之外,還根據項目地需要,提供產業規劃、技術專家、經濟專家等一攬子資源,實現“授人以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樣的公益嘗試,為鄉村帶去的不僅僅是捐贈數字,更是以多方力量的共創,一起為鄉村注入活水源頭。
在層出不窮的創新中,我們的互聯網公益事業也逐步實現了價值理念的迭代升級:人人公益從強調募捐的“數量”走向強調更健康發展的“質量”,從追求看得見的真金白銀,到重視對三次分配、鄉村振興等社會議題的全方位參與,追求更全面的社會價值。
毫無疑問,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發展互聯網公益的最好時期。無論是官方、學界,還是民間,無論是政策立法還是研究總結,這項事業都正被前所未有地關注。
今天上午的主題演講中,鄭功成會長將分享他關于慈善法修訂案與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洞見。之后,中國互聯網協會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們,還將聯合發布《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研究報告。我們期待它能成為一個起點,讓社會各界可以更開放、更多元、更深度地參與到對互聯網公益的觀察和實踐中來,讓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成為一個鮮活的樣本,成為一個在全世界叫得響的中國故事。
朋友們,我們相信,伴隨著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潮,互聯網公益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第三次分配和助力共同富裕的時代命題中更有作為!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