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項目為家,扎根一線;
他,以項目為戰場,實干擔當;
他,砥拼有向,管理有方。
不俗的業績是他不朽的勛章。
他就是2023年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潘春龍。
2008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堅守在建筑行業施工生產一線,先后經歷3個特大型項目、4個大型項目以及多個中型項目,現任中建鐵投城建公司沈陽恒隆三期項目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職稱。他工作兢兢業業,專業能力突出,在領導眼中“頂得上”,在業主心中“信得過”,在同事口中“靠得住”,曾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獎”、“沈陽市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土木建筑科學技術獎”、“中國建筑工匠”“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創新,啃下“硬骨頭”
“冬施期間,由于混凝土和超大鋼板剪力墻導熱系數不一致而產生混凝土開裂、巨形鋼柱與混凝土之間夾冰,出現問題將是毀滅性的后果。”面對東北地區零下20多度的嚴寒天氣,“當頭一棒”的難題讓潘春龍帶領的項目技術團隊有點兒犯怵。沈陽寶能環球金融中心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主城區,由一棟超高層主樓和副樓組成。
為解決此難題,他與團隊成員查閱以往工程案例,經過反復論證,最終研究出“寒區超厚基礎施工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寒區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熱量損失及熱量控制難題。該技術
采用工具式保溫傳輸管道,使用每段長4m的鋼管焊接法蘭制作而成,在最低氣溫達零下22℃的寒冬,經72米水平距離管道輸送,實現混凝土出罐溫度2℃以內,有效降低了混凝土長距離輸送過程中熱量損失。此外,潘春龍和團隊成員還針對施工場地狹窄、交通協調困難、混凝土澆筑垂直落差大的實際,采取高落差防離析措施,通過規劃泵車需求量及混凝土罐車數量,使用移動溜槽和導流槽避免離析,及時進行覆蓋保溫養護,最終在153小時內完成了3.6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
期間,潘春龍將科技創新作為工作思路核心,創建“潘春龍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先后斬獲科技進步獎5項,在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方面提出的創新成果經鑒定達到1項“國內領先”、2項“國際先進”、1項“國際領先”,形成實用新型專利7項,形成省部級工法22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累計獲得國家協會級BIM大賽獎項8項。
攻堅,拿下“攔路虎”
“如果元旦前沒完成AT-1區底板澆筑,集成平臺就無法利用冬施和春節時間進行安裝,再按常規施工的話將有延誤8個月的施工進度。”剛上任沈陽恒隆三期項目項目經理崗位不久,潘春龍再次遇到了“攔路虎”。
AT1主樓是項目的核心工程,地上60層,地下6層,建筑面積近40000㎡,高度超200米,毗鄰商場及擁堵路段,場地狹小工序復雜。為打贏這場冬施攻堅戰,潘春龍帶頭制定底板澆筑專項實施方案,成立專項指揮部,下設現場施工協調組、技術問題處理組、混凝土質量控制組、臨水臨電及機械設備保障組、攪拌站駐場及現場物資供應組、安全監控及應急保障組、測量與檢測組、后勤保障組等8個專項小組。同時,他與項目黨員帶頭參加 “AT1底板澆筑”青年突擊隊,共組織3臺混凝土輸送泵、1條溜管施工,60臺混凝土罐車、50余名管理人員、40余名混凝土工人、24小時2班倒連續施工。通過提前做好防凍保溫等前期準備措施,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精密調整,嚴把混凝土原材關,派駐專人對合作攪拌站設備、原材和生產進行檢查驗收提高質量管控,最終項目克服了寒冷天氣,先后保質保量順利完成了塔樓AT-1、AT-2區底板施工,保證了施工節點。
擔當,激活“紅引擎”
項目黨建工作如何更好助力施工生產是潘春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沈陽恒隆三期項目黨支部書記,他帶領項目團隊持續推進“建證”黨員示范引領專項行動,通過落實黨建責任制,劃定“黨員責任區”,組建“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在黨員隊伍中開展亮身份亮標準亮承諾、比技能比作風比業績“三亮三比”活動,有力促進了高效建造、完美履約,項目黨支部也因此榮獲沈陽市青年突擊隊、沈陽市爭創青年文明號、沈陽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成績屬于過去,未來更加可期。潘春龍時刻鞭策自己,要立足本職崗位,不斷增強創新意識,用責任與擔當踐行初心使命,高效優質完成工程建設,力爭再創佳績、再續新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