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嘉賓與青年經濟學者合影
4月2日,“覺醒之路·建黨精神”青年經濟學者集體學習暨《中國為什么要改革》老北大青年座談會在北大二院舊址舉辦。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胡德平,阿馬蒂亞森國際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副會長黃文夫,《中國民商》雜志執行社長張立棟以及來自劍橋創新經濟學者TLE計劃的全體師生及特邀嘉賓參加了本次座談。劍橋北京大學中國中心執行主任、劍橋TLE計劃學術主任陳云主持了本次座談。
座談會現場
本次集體學習的主題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新青年奮進新征程”。座談會以《中國為什么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集體學習展開,圍繞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在五四運動前后引領時代潮流,通過發表文章、編輯刊物、參與社團、公開講演以及講授課程等方式向青年學生宣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結合鄧小平、胡耀邦等先輩的改革思想,回答中國為什么要改革?40多年的改革開放有哪些突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演進關系、中國經濟改革思想史的研究前景等。
胡德平簽名并寫贈語
參加座談的劍橋創新經濟學者TLE計劃的青年代表集體學習閱讀了《中國為什么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一書的重點章節并現場發言。
胡德平
在聆聽十余位青年學者發言后,胡德平說,非常欣慰這么多年輕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的歷史有如此高的興趣。大家的發言很有意義,也反映出每個人的獨到思考。他表示,《中國為什么要改革》一書對胡耀邦的經濟思想的記錄都是基于自己所見所聞得來的碎片式記憶。不過,即便是這種碎片式記錄也能反映出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耀邦同志的經濟思想脈絡是清晰的,也是前后連貫有系統性的。他舉例說,早在建國初期,以及在青年團工作時期,到后來文革期間,耀邦同志對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有著持續的思考。這本書涉及的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通過直接史料,能夠探尋耀邦的精神世界,解讀他的心路歷程。胡德平表示,他愿意提供史料為大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黃文夫
黃文夫在發言中說,可以從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一視角,去理解中國為什么要改革這一命題。他認為40多年的改革開放,至少收獲了兩大突破,一是摒棄了傳統的計劃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改變了單一的純而又純的所有制結構,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基礎上,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正是這兩大突破,中國經濟得以沖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我們正在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無論怎樣變,我們相信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定會堅定不移地進行到底。
李義平
李義平從經濟思想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高度,對改革開放的實踐以及胡耀邦的富民思想和改革開放觀進行了梳理,并對大家的發言做了總結點評。
陳 云
陳云在主持詞中表示,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本質上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的民族復興接力賽。
參觀老北大歷史陳列及圖片
據了解,這次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經濟學者代表相聚北大二院舊址,重走“紅色覺醒之路”,研學“偉大建黨精神”。他們通過對《李大釗經濟思想史》和《創新經濟學》以及《經濟學研究方法》等專題的集中學習,對偉大建黨精神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更新的認識,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左起 張立棟、陳云、胡德平、黃文夫
本次座談所在地北大二院舊址極富歷史意義。這座建筑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6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化高等教育學府——京師大學堂的故址遺存。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后來因為學校需要擴大規模,又在舊址內建成了這座西式小樓。1918年北大紅樓建成后,這里則成為了北大二院理科樓。李大釗、陳獨秀曾在此講學。1919年3月,青年毛澤東在該樓第16教室聆聽李大釗授課。1920年5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曾在此舉辦慶祝五一勞動節等革命活動,也是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等早期組織的重要活動地。
北大二院舊址外景
據介紹,本次集體學習活動由劍橋北京大學中國中心主辦,阿馬蒂亞森國際經濟學研究院承辦,中研國發(廣東)經濟信息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全球化數據實驗研究所提供數據支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