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開展以來,縣民政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網格化基層治理創新服務實驗區為突破,以共同締造理念激發、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共尋公約數,共繪網格圖,共謀治理路,匯聚最廣泛的力量,共同打造和諧、幸福的新時代村灣。
(相關資料圖)
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果
“去年農閑幫艾葉基地收割艾草,一天可以割4—5畝,除掉油耗、機器損耗等成本還可以賺300多元,比種田劃算。”五里鎮尖山村四組村民黃龍崗說。
尖山村利用網格化數據精準優勢,分析適宜產業,制定“基地共建、市場共享、資源互補”的艾葉產業發展模式,村與本縣艾葉制品龍頭企業湖北艾舒寶生活用品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行“訂單農業”,助力村民增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尖山村發揮網格員為民服務作用,開設“鄉村課堂”。聯合咸寧市強農聯合社邀請農業專家、聘請“土專家”到村到戶開展種植養殖培訓,手把手傳授40余戶農戶種植養殖技能,農戶吃上“技術飯”;向縣級爭取艾葉種植獎補資金,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讓農戶無產銷后顧之憂,激發農戶種植艾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瑤鄉艾寶”艾葉加工鄉村振興微工廠年產值約400萬元,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完善網格化組織建設,形成社區黨總支(村黨支部)——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村/居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黨組織架構。按照有文化、有時間、有威望、有精力、有熱心,提倡居住在本網格內的原則,明確村(社區)“兩委”成員、居民小組長、大學生村官、樓棟長擔任網格員;目前,全縣共配備專職網格員920名。
“一個試點一名縣級領導負責、一個縣直部門包保、一個專班蹲點主抓、一套實施方案推進的工作機制,立足自身職能職責,以網格化基層治理創新服務實驗區。”通城縣民政局副局長金明說。
去年,通城縣一、二、三產業帶動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63106人次,人均純收入14212.86元。村民的腰包鼓了,一幅幅鄉村業興、村美、人和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共同締造贏得新發展
“陳塅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值得好好挖掘打造,發展文旅產業!”屋場微信群里,村民何國祥說。
陳塅村堯家林古文化遺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把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好,帶動村內文化、經濟發展,成了村民廣泛討論的話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陳塅村創新網格治理模式,針對村民訴求、建議等建立網上微信群、QQ群等,網格員及時采集信息,利用網格化便捷、智能優勢,及時幫忙解決。
“共商收集、整理民意,組建產業網格、配強服務專班,將堯家林屋場整治建設與廣聚閣屋場文化建設連片,形成組級自然村灣循環,結合本地古玩收藏獨特文化現象,建設古玩文化一條街,實現村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陳塅村黨支部書記潘雪詳說。
驚蟄剛過,垂柳吐綠。走進陳塅村沿河步道,干凈整潔,村民帶著小孩曬著太陽。
“村民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約2.8畝,建設1800米沿河休閑步道,并自行對步道邊的農作物進行清理,村里鄉賢捐贈16萬元。”說起步道的建成,村民吳建平連連點贊。
陳塅村構建“網格化+社會組織”體系,成立陳塅村村灣理事會、陳塅村鄉賢聯誼會、陳塅村黨員和“小麥粒”志愿服務隊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黨員和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形成支持家鄉建設服務的熱潮。以投資投勞的模式建設“廣聚閣”村灣1個,由村灣內村民無償捐贈土地3.2畝,籌資26萬元,籌勞155個,共建和美幸福鄉村。
這只是通城深化網格化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通城縣布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中心、室內乒乓球桌、老年棋牌室、紅白理事會等文體活動場所和功能服務設施,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基層治理獲得新成效
“家里冰箱壞了,只是和網格員隨便說了下,沒想到還有上門服務!”雋水鎮旭紅社區居民吳雄說。
通城縣以網格為基礎,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村組末梢延伸,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設,建成了“數智化”和基層治理智能化管理后臺(PC端),利用大數據手段,了解民情民意,形成“網格發現、社區呼叫、街道吹哨、部門報道”的分級響應、協同處置機制,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共享智治成果。
“社區將轄區所有居民家庭信息全部錄入網格信息平臺,并堅持每天更新一次。網格員可以坐在辦公室通過網格圖隨時查找網格內居民家庭的信息,為社區管理服務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資料。”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戴六明介紹道。
網格化構建平安幸福通城。通城縣共安裝視頻監控點位2180個,接入一類視頻3469個、二類視頻4718個、三類視頻12139個,實現縣域內重點單位、場所、水域和主要路口視頻監控全覆蓋,提高精準處置能力,基層治理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網上和朋友們討論詩詞創作,比退休后打牌消磨時間有意義多了。”北港鎮楓樹村村民李蘇衛說。
以網格化基層治理傳承傳統文化,發揚優秀鄉風民俗。通城縣多樣化舉辦文明實踐活動,創新探索開展詩詞楹聯、非遺文化等“鄉村講堂”“民間課堂”進農村活動。大坪鄉、北港鎮先后獲得“中國楹聯文化鄉/鎮”湖北省“中華詩詞之鄉”殊榮。
“不斷加強網格化基層治理科技化、智能化建設,夯實基礎,優化服務,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通城縣民政局局長杜欣艷說。
通訊員 胡雄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