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的花田貢米、山茶籽油、苦蕎等農業特色產業潛力巨大,通過數字賦能,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綠色優質的新農貨已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2月28日,恒昌鄉村振興特派員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了解到,恒昌通過公益助農模式,推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擴大電子商務覆蓋率,實現造血式幫扶,未來還將開辟更多新路徑,打造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引擎。
數字經濟賦能新農貨助農戶增收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早在6年前,恒昌便將鄉村振興的目光投向酉陽,以帶動產業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挖掘當地生態寶藏,因地制宜促進生態與產業融合,從生態化中找出路,幫助當地群眾快速增收。
一方面,恒昌以高校+團隊+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將原來的零散種植轉化為規模化種植,同時強化訂單化生產,把需要扶貧的困難群眾整合到產業鏈中,讓他們有盼頭、有事做、有錢賺。另一方面,在產得出、產得好的基礎上,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做到銷得出、銷得多。
此外,從生產到銷售,鄉村振興特派員還會深入到每一個環節,給予農戶更多指導與幫助。
現在,網絡則成為公益助農的新重點。恒昌通過設立恒生活商城、桃花源嚴選等電子商務平臺,發力社群營銷、電商銷售、直播帶貨等互聯網+模式,將花田貢米、酉雞酉鴨、山茶籽油、酉陽苦蕎等一系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進一步觸達到消費者的手中,使其走出酉陽大山,真正實現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去年雙11期間,恒昌旗下積分商城及桃花源嚴選也同步推出多項活動,加大新農貨的營銷力度,酉陽當地的特產成為網紅產品。數據顯示,恒昌在短短3年多時間里,通過線上電商渠道使花田貢米銷售量突破300噸,各類新農貨銷售超過4000萬元,共有2500多家酉陽農戶從中受益,平均每家農戶每年創收1.68萬元。
發揮優勢點亮綠色農業新發展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恒昌發揮企業自身市場開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等優勢,目前已經派長期入駐酉陽的鄉村振興特派員為酉陽打造了“建工廠、送技術、造品牌、拓市場、設平臺”五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在推動當地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擴大電子商務覆蓋率方面,向著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又邁進了一步。
在農產品供給側方面,恒昌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既要產業復興,也要生態振興。以酉陽花田貢米為例,在種植上沿襲生態古法耕種,采用鴨稻共生模式,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生物防蟲,最大程度保證了綠色生態良性循環。在一系列助力下,花田貢米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性商標和有機產品認證,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在幫扶過程中,鄉村振興特派員已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積極力量。他們活躍在酉陽鄉村田野一線,深入了解農戶需求現狀,幫助困難農戶掌握最新種植技術,同時加強農戶間的交流學習和互助,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們積極推動恒昌以及區域資源整合,通過與政府、社會團體、公益機構等相關組織機構合作,幫助農戶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搶救非遺打造農文旅融合新引擎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是工作重心和任務的轉變,更是中國鄉村建設理念與思想的重大轉變。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拓展鄉村振興領域,通過打造農文旅融合,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恒昌鄉村振興特派員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恒昌在挖掘綠色有機農業的基礎上,開辟新路徑,搶救和扶持同樣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產品——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以及苗族刺繡工藝,并將以往積累的鄉村振興經驗,移植到發展非遺的路徑上。例如,規范加工標準和訂單化生產,將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聯動起來,帶動村民收入持續提升。
據了解,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以及苗族刺繡工藝均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具體措施方面,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以及苗族刺繡工藝,建設非遺工坊,組織當地村民開展技能培訓,避免工藝上出現斷代,使重要的民族民間藝術品種能夠繼續傳承發展下去;依托恒昌電子商務平臺以及新興的抖音直播欄目,擴大非遺項目的生存土壤,增強其創收能力,使村民既能在家贍老撫幼,也能賺錢養家,為農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注入非遺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