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處于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地,是山區、邊區、蘇區于一體欠發達地區。近年來,通城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全縣文旅事業駛入提速發展快車道,文化企業干事動力不斷增強、鄉村振興活力持續提高、黨建引領合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以文興企,增強干事創業動力
(資料圖片)
“以‘企業文化引領企業的發展’一直是我們瀛通三大發展戰略之一。”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發言人金旭紅說。
2月21日,通城縣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全縣文化和旅游工作會”在縣康悅酒店荷悅前廳召開,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規上文化產業代表進行交流發言。
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家通訊線材及智能電聲產品生產制造企業,十多年來著力打造“大聲學、大傳輸”文化產業,共有通訊線材、線材加工、數據線、智能耳機4大系列、41款產品。
“近距離參觀,滿滿的科技感,增長了見識!”咸寧市區的劉桂榮女士說。
劉桂榮是此次組團前來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參觀的人員之一,也是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的消費者。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是咸寧市唯一的上市企業,對她很有吸引力。
組織消費者參觀工廠,是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拓展產生的旅游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公司通過展示規模化生產基地,規范化管理,取得消費者的認同和信賴,擴大品牌的影響力。2022年接待消費者、學習者、交流者等4萬多人。
為進一步保證文化產品研發的前沿性和市場競爭力,瀛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在東莞、武漢、咸寧、美國加州設立了研發中心;與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及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目前,公司已取得各類授權專利共402項,其中發明專利65項。
“公司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幫扶94戶實現脫貧,引進專為殘疾人就業的無障礙標準化生產線,建成可供500名殘疾人就業的車間,為脫貧戶就業找到了新途徑。”金旭紅說。
開春業更忙。通城縣經濟開發區湖北輝隆體育用品公司內,員工們正在加班加點趕制出口訂單。
“每月工資3600,比較輕松,最主要是在家上班,方便照顧父母。”湖北輝隆體育用品公司員工胡曉月說。
湖北輝隆體育用品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各種球類內膽、成品籃球的體育用品企業。近年來,公司不斷做強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暢銷東南亞,目前出口訂單已排到5月份,帶動當地300余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2022年,通城縣新增6家規上限上文化產業企業,在庫文化產業企業達到37家,文化產業企業全年產值達27億元。
“項目建設要提速度,指數指標要爭位次,向上爭資要趕進度,招引項目要抓機遇,不斷為通城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爭先出彩。”通城縣副縣長李慧芳在大會上如是說。
以文彰旅,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坐在家里分紅1000塊錢,這在以前不敢想象。”說起通城縣內沖瑤族村的分紅收益,村民胡榮臉上露出笑容。2022年底,該村迎來鄉村發展旅游首次分紅,全村364戶村民共計分紅15萬元。
內沖瑤族村依托優良的生態資源和古瑤文化,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村內景區于2019年12月31日建成開園,由當地國企通城城發雋達文旅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開園三年來,景區發展勢頭良好,“通城藥姑山·古瑤村”于2022年成功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2年,景區接待國內外游客50.35萬人,實現門票收入302萬元。
“拿出收益的5%向景區內居住的所有村民發放紅利,讓村民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旅游發展中來,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通城城發雋達文旅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搖說。
春節期間,一則“游客拍風景將手機掉進峽谷,景區抽水8小時打撈”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央廣網》《經濟日報》等客戶端紛紛撰文發聲。
游客劉女士在“通城藥姑山·古瑤村”景區游玩時,不慎將手機掉進700米深的峽谷,考慮到手機資料很重要,便向景區工作人員求助,尋回手機。工作人員隨即制定方案,于次日上午抽水打撈。
景區熱心的做法不斷被網友點贊認可,前來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景區旅游經濟快速發展,村內36戶200多人從事餐飲、民宿等旅游相關產業。
以文興旅,以旅活村。“通城藥姑山·古瑤村”景區只是通城縣文化和旅游局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2022年,縣內善源谷景區、九井峰茶文化生態園晉升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縣全年共接待游客5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2.5億元。
“不斷加強鄉村文化旅游塑形、鑄魂作用,做優服務,讓游客感受通城文化魅力的同時,感受得到通城熱情和溫度。”通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波說。
以文鑄魂,提升黨建引領合力
“通城縣塘湖鎮紅色小鎮形象地再現了革命前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感人事跡,參觀完后很受鼓舞,很有教育意義。”修水縣路口鄉冷方祥說,周末帶孩子過來游玩,不僅是放松心情,更要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紅色文化是塘湖鎮靚麗名片。塘湖鎮以“一館四址”為主體,將油菜花海長廊、城墻山萬畝油茶產業園、知青書院、白水崖瀑布、黃袍山硒泉、大盤山櫻花等旅游精品點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民宿+旅游”“民宿+文化”“民宿+觀光農業”等主題的農旅融合新模式,帶動紅色旅游發展,年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
“去年200多只雞鴨沒到中秋就賣完了,今年打算擴大養殖數量。”塘湖鎮荻田村村民金荷霞說。
今年53歲的金荷霞,一家六口人生活,以前主要依靠種田、養豬維持生計。如今,塘湖鎮紅色旅游業的興旺,讓她找到了增收的主業,從前年開始,她每年飼養200多只雞鴨,專供游客購買。
紅色文化帶活了鄉村旅游,更鼓起了周邊村民的腰包。僅荻田村一個村就開起了20余家農家樂。家門口的紅利也吸引了年輕人返鄉、留鄉創業,今年28歲的黃晶,以前和丈夫一直在深圳務工,兒女成為留守兒童,2019年看中家門口紅色旅游的商機,她回鄉創辦起了農家樂,如今生意紅火。
“在基地務工一天有150元,一年下來收入也有3萬多元。”塘湖鎮閣壁村脫貧戶金四武說。
眼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節,金四武正在通城縣定武油茶專業合作社油茶基地施肥、補苗。2022年,該合作社通過示范輻射帶動5個鄉鎮23個村組300多戶農戶種植油茶。
塘湖鎮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深入挖掘生態優勢,致力綠色發展,帶動鄉親致富。通過互聯網銷售、駐村單位幫扶、游客采摘等進行茶油、蔬果銷售,前后帶動139戶脫貧戶務工增收。
黨建引領鄉村發展,紅色凝聚文旅合力。通城縣文化和旅游局相繼建成運營東莞市、長沙市咸寧開放窗口通城館,助力銷售通城名優農特產品500余萬元。同時,拍攝播放旅游景區宣傳短片,編發“通城旅游”宣傳畫冊,建成通城文旅云平臺,組織開展“云游咸寧”通城專場、“五客匯”等旅游促銷推介活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春風吹拂,春水蕩漾,一幅幅文企興、旅游熱、村民富的和美鄉村圖在鄂南通城徐徐展開。“加強文化產業企業調度,加快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掘地方產業特色,強化文化產業創新力、競爭力,不斷激活通城文旅產業發展。”通城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奇峰說。
通訊員 胡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