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華區民政局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工作導向,著力發揮區社會組織黨委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組織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序有力盤活樞紐類、行業類、社區類社會組織資源和黨員力量,“點對點”嵌入基層末端,捕捉群眾需求弱信號,在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同時匯聚起黨心、民心。
圍繞“織”字,做實“兩個覆蓋”建強底盤
出臺《深圳市龍華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管理辦法》,在制度層面壓實黨對社會組織的全面領導,已成立且有黨員的社會組織在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上全面實現應建盡建、應聯盡聯、應納盡納。截至目前,全區共有社會組織黨組織182家,覆蓋社會組織230家,覆蓋率位列全市前列。豐富完善“以區社會組織黨委為‘核’,6個街道社會組織促進會黨組織為‘塊’,12類行業主管部門黨組織為‘條’”的“1+6+12+N”社會組織黨建組織架構,推動全市首個區級殘疾人服務行業黨總支組建,區社會組織黨委納管黨組織數、黨員數位居全市各區(新區)第一,切實把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抓起來、管起來。
疫情期間,社會組織黨員志愿者為居民籌集蔬菜。
圍繞“植”字,推行“兩社配對”打通路徑
結合區內社區分社工作契機,全面盤點各社區經濟發展、人口規模、轄區面積、資源環境、人文歷史、治理能力、群眾認同感等情況。依托龍華區社會組織總會黨支部、龍華區社會工作行業黨總支、龍華區慈善會黨支部、各街道社會組織促進會黨支部,精準組織160家社會組織配對56個社區,常態化開展支援幫扶。僅2022年疫情期間,配對社會組織參與一線志愿服務8.7萬余人次,捐贈近500萬元愛心物資。諸如,大浪社區社會組織促進會聯合黨支部籌集4000余斤愛心蔬菜,確保了龍平社區重點區域200戶居民生活物資不斷檔。
社會組織黨員深入社區了解群眾服務需求。
圍繞“祉”字,挖掘“兩類需求”擦亮底色
緊盯基層“一老一小”、殘障人士及疫情困境人群,指導社區整合社區志愿者隊伍、社會組織黨員骨干、社區居委會專職、熱心黨員居民等力量,以定期、定點走訪為基礎,以探訪、回訪為補充,挖掘群眾顯性、隱形需求,并建立臺賬檔案。立足社會組織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短板,探索“社區廣泛收集群眾需求,社會工作者評估分類,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認領后跟進解決,社會慈善資源提供補充支持”的“五社”聯動工作模式,梳理184條慈善資源清單,增強了配對服務深度、厚度,已及時回應221個群眾需求。2022年6月,龍華區觀瀾街道黎光社區居民陳先生因癱瘓無法工作,家中僅靠環衛工妻子維持生活,社區“吹哨”后,社區殘協專委黨員社工、社會組織黨員志愿者定期上門關懷送暖,并協調房東為其減免部分房租,兜牢了民生底線。
龍之韻老年協會黨員探訪社區老人。
圍繞“治”字,傳遞“兩大理念”力促和諧
以“種子”資金培育深耕基層理念,實施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最高資助20萬元,帶動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優勢植根群眾。近三年已有108家社會組織謀劃106個為民項目。2022年,龍之韻老年人協會依托4萬元公益創投資金,組織社區深漂老人互幫互助,上門探訪喪偶、空巢、殘疾老人以及退伍老兵50人次,陪護住院老人10次,組織捐款扶助活動6次,擴大了基層治理“同心圓”。同時,大力弘揚公益慈善理念,發動社會組織黨組織聯合社區黨委開展義賣、捐贈、慰問等活動300余場,進一步深化“黨建帶群建 共建人文社區”工作,帶動“大雜居”居民打開“心門”、走出家門,促進了居民融合,涵養了人文社區,營造出和諧善治的“軟環境”。(李希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