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小區環境變好后,今年過節的心情也格外舒暢了!”新春伊始,家住咸安區永安街道辦事處湖發小區的譚德珍阿姨心里樂開了花,自己居住多年的小區大變樣:以往亂搭亂建的違法建筑全部被拆除,亂扯亂掛的“蜘蛛網”也都埋到了地下,改造擴建的停車位整齊劃一,硬化黑化的路面寬闊平坦,灰白相間的小區圍墻簡潔大氣,讓人心曠神怡。
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湖發小區,是湖北發電機廠職工家屬區的簡稱,作為鳳凰社區所轄的一個網格小區,居民生活環境差,亂搭亂建嚴重,路面破損坑洼不平,排水不暢,“蜘蛛網”管線滿天飛,成為困擾居民多年的煩心事,群眾期待小區改造的呼聲日益高漲。
去年6月,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啟動后,鳳凰社區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通過“遞減-遞增”的動態認領模式,將收集到的問題清單迅速反饋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得到市、區和辦事處的積極回應,決定以湖發小區為試點,全面破解老舊小區改造難題,持續在工作機制、社區服務、共享共建等方面探索創新,實現了從“要我改”到“我要改”,從“不愿改”到“集資改”的多個轉變,用“共同締造”理念激發居民主動參與到小區改造的全過程。
更換地下管道、硬化街巷路面、小區環境整治、配套設施安裝……“這都是我們‘點單’的。”帶頭捐資200元的居民陳恩孝說,小區改造前,社區干部通過走訪入戶、居民代表座談、發放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征求居民的訴求和建議,其中新建設的晾曬場,不僅解決了居民過去亂搭亂掛曬衣被的問題,也使得整個小區環境更加整潔有序,令人賞心悅目。
“改什么群眾說了算,怎么改群眾出主意。”鳳凰社區黨委書記彭紅告訴記者,在“共同締造”活動中,社區結合防疫、創文、老舊改等工作需要,累計召開居民議事會50余次,參與群眾230多人次,收到群眾自愿繳納的小區改造集資款9050元,連同政府投入的資金,累計推動解決各類事項36件。其中,通過征集,最終確定的20項小區改造任務,包括拆除全部亂搭亂建的違法建筑物、拓寬黒化小區道路、增加公共生活設施、開展樓頂防水處理,實行清違增綠,讓居民推門見綠、開窗望綠,還了居民一個清潔靚麗的生活環境。
“煥然一新的小區環境,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小區的顏值,而且讓以往不愿回家的子女,都紛紛回到小區陪伴父母過年。”彭紅說,僅春節前的臘月該小區就有5對青年告別了過去因小區環境臟亂差而找不到對象的單身日子,走向婚禮的殿堂,開啟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群眾都說,這一新變化全托了黨和政府的福,是沾了“共同締造”的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柯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