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咸寧市依托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深入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為目標,發動老舊小區居民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資料圖片)
人人參與,推動決策共謀
深化黨建“根須工程”,縱向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黨組織體系,橫向將老舊小區居民全部納入“兩委”或社區活動團隊等其他社會組織中,讓居民都能在組織中找到位置,為居民參與改造提供組織保障。
目前,全市納入2019-2022年度改造計劃的485個老舊小區“兩委”實現全覆蓋,各地通過不斷完善“黨員會議+居民會議+居民小組會議+小區會議”制度,發揮居委會、業委會等群眾組織作用,用好星空夜話、屋場會、圓桌會、月月談等多種載體,拓寬居民參與改造的決策渠道,點燃居民參與改造的熱情。
如咸安區文體局片區,區住建局、市規劃院配合社區進行了3次實地調研,申報納入2022年改造計劃后,社區配合小區黨支部共發放了772份問卷,召集“兩委”和居民代表召開了5次“圓桌會”,就道路微循環、文體休閑設施、停車位布置等“點單”內容反復磋商,小區居民從被動邀請到主動參與,為小區改造進一步推進發揮積極的影響。
人人盡力,推動發展共建
推行“政府主改+居民自改”模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改善小區房前屋后環境、公共設施配套等實事項目建設。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專業社工、志愿者等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增強共建合力。
咸安區和諧小區改造過程中,在小區黨支部的引導下,小區居民自籌資金9000余元,為小區添置公園椅、娛樂器材,對小區門崗進行了提檔升級,統一更換了破舊雨棚和生銹曬衣架等,3戶居民將自家獨立門樓統一美化,60戶居民自費改造了室內排煙孔和更換抽油煙機。
南昌路社區搭建“幫幫鄰”志愿服務平臺,158名志愿者自發報名,入戶為轄區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提供暖心服務280余人次。
咸安區宏宇小區通過黨建引領,挖掘熱心退休老干部,帶頭出資籌款、扶弱幫困、調解矛盾,實現了小區居民自治。
通山縣濱河苑小區引導居民自籌資金21萬元,全部用于小區設施改造、管理維護等,提高了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
全市640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4.7萬名黨員實行“雙報到雙報告”,在由淺入深的“雙報到”過程中,人力資源、專業資源、組織資源在社區層面得到整合,黨建優勢轉化為了基層治理效能,真正讓黨員干部受教育、基層組織增活力、居民群眾得實惠、社區治理上水平,增強各方參與感并因此珍惜共建成果。
人人有責,推動建設共管
結合改造工作同步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配合,業委會、物企等參與的聯席會議機制,引導小區“兩委”、包保單位、住建城管多方協商,在專管型、托管型、自管型三種模式中,選擇群眾滿意的物業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堅持垃圾分類新時尚,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目前,全市已改造完成的476個老舊小區,實現了“紅色物業”“垃圾分類”全覆蓋,涌現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群眾滿意的小區。
如咸安區宏宇小區,黨建引領居民自治,采取“凡事征求居民意見、收支賬目定期公布”方式,激發居民人人參與小區管理的內生動力,為老舊小區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金葉小區等一批改造好的老舊小區,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作用,廣泛招募技術人員、教師、醫生等有一技之長、熱心公益的群眾加入志愿服務隊,通過日常參與志愿服務獲得相應積分,形成“服務換積分、服務換禮品、服務換服務”的管理機制,激勵個人、社會組織參與共建成果維護。
人人評價,推動效果共評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搭建溝通議事平臺,利用月月談、微信建群等線上線下手段,開展多種形式基層協商,發動居民積極參與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參與施工監督、評價和反饋小區改造效果等。
如嘉魚縣通湖小區,在進行小區瀝青刷黑時,由于天氣原因,導致道路刷黑工程質量不盡人意,針對小區黨支部及業委會成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項目實施主體及時向施工單位反饋,及時整改直至達到驗收要求,確保群眾滿意。
各地組織居民開展“衛生評比”“文明紅黑榜”等評選活動,公示結果,增強居民榮譽感、責任感;開展“最美家庭”“最美樓棟長”“最美志愿者”“黨員之星”等居民評選活動,用身邊事、身邊人教育身邊人,引導居民見賢思齊,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人人享有,推動成果共享
引導居民協商確定改造后小區的管理規章及業主議事規則,確保小區居民共同、平等享有公共環境、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收益,最大限度惠及每一個人。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深入開展樓道革命、萬人潔城等活動,讓小區居民平等參與改造過程、共享改造成果。
赤壁市黃荊嶺小區,依托小區公服用房打造鄰里中心,召開樓棟“圓桌會”21場次,收集認領“需求清單”和“微心愿”53條,辦成了搭建充電樁車棚、設置學生“愛心站臺”、組建智慧養老服務隊等一大批好事。
咸安區結合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實施青龍社區若干小區“小歸大、散歸整”改造,將建委、社保、醫保編辦、郵政等四個管理區域較小、地域相近的“小型小區”通過拆墻并院合并為一個綜合小區,實現公共空間共建共享。
原市紀委、市人大、市統計三個老舊小區,連片改造后更名為和諧小區,依托“孝廉”文化,為小區居民傳承好家風營造了好的氛圍。同時,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康樂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街道綜合文化站、香城書房、國學中心、百姓舞臺等各類文體活動場所連在一起,形成了以南昌路社區為中心的“3分鐘文化活動圈”,不僅大大豐富了小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質量,還讓小區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