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五邑地區真乃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之處。筆者記得:二年前,在參加臺山一次公益性活動中,結識了享譽京都的著名書法家林煥權,彼此加了微信,我開始關注他。他是臺山人,是臺山市大江鎮政府退休公務員。退休后居住北京,開辦了北京懷柔林煥權書法工作室,專事書法創作。他的太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臺山著名的書法家。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林煥權從小就喜歡書法并受到家族長輩們的悉心指教。他把書法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無論工作再忙再累,每天都要練習書法。
退休到了北京,工作室掛牌后,書法作品一展示,很快就引起了愛好者的喜歡。京城不少部委機關、企業單位、社團、寺廟紛紛收藏、懸掛他的書法作品。還有不少地區的企業招牌和產品商標名稱,也請他題字并刻成牌匾和地標性的石刻。他的作品,長期成為商會、企業出訪國外的高級贈禮,海外華人也通過不同渠道收藏他的書法作品。
2016年6月,經嚴格考核,林煥權榮獲國家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聯合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評定高級書法家》證書;
2018年為電影《伏蟄》題寫片名;
2017年11月、2020年8月書法作品分別被廣東華僑博物館、關山月故居和司徒氏通俗圖書館珍藏;
2021年10月21日書法作品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珍貴;
中國郵政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典活動中,專門為他發行了書法作品郵票、電話充值一卡通、明信片等綜合匯編成郵冊,于2018年9月16日在北京發行;
2018年10月1日,由中國人民書畫家協會、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最具實力派藝術家”評選中,獲得“中國最具實力派藝術家”獎,榮獲“華表獎杯”和榮譽證書;
2020年1月12日,中央電視臺《藏寶天下》欄目2019一帶一路“藏寶杯”全國首屆書畫大賽,獲“優秀獎”并被評為“優秀藝術家”,在中央電視臺“2020中國書畫大賽頒獎典禮、中國藝術家春節聯歡晚會”上接受榮譽證書。
已到古稀之年的林煥權載著一身的光環,回到了家鄉,還在筆耕不已,為家鄉“文明江門”續寫著傳奇的篇章。他的人生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因而精彩。
上 篇 我書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是法國17世紀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神學家笛卡爾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標簽,它強調思考對哲學家存在的重要性或唯一性”。對于書法家呢?我調整它這句名言,改為:“我書故我在”。強調書寫對書法家的重要性或唯一性。當一個人無處不在書寫時,他才能進入這門藝術,為它維護尊嚴。
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發展、書寫工具的多樣化,以宣紙和毛筆為載體的空間越來越小,只是作為一種過去的存在,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知識理性所保護。當下的年輕人,則毫無依戀之情。
拯救書法的,還是書法藝術和書法家。書法作為一種記事工具和方式,也許不能和印刷品比,和電子讀物比。但是書法藝術,永遠也不會被淘汰的!低劣的藝術品、藝術家則另當別論。誠然,要成為卓越優秀的書法家也并非易事。在逆市環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更是艱難。王獻之少時,就表露出卓然獨異的書法天賦,自己也甚以為然。問他母親和父親王羲之可有一比?母親指指幾十缸墨汁說,你寫完了再說。可見即令是天才,苦工、硬功對其也是多么重要。一個書法家到底要完成多少筆畫、多少字,才能:運墨有神,神外有靈;氣在字間,韻在篇里。拆字為筆,合字為象。一字為筆,合篇為象。
賞析林煥權的書法作品,無論行、草、小篆、隸書、楷書等書體,樣樣都拿得出手,尤善長行、草。以他現場為筆者揮毫的行書:“人生因努力而精彩”為例,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又歸于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特別是這幅字中的“人生”二字更是神來之筆,飽含著書法家對人生的態度和追求,充分體現了這種審美風格和書體特征。筆者的一位書法家朋友看了他這幅行書作品后,評價道:書法功底深厚,線條扎實流暢。
再以他書寫杜牧的唐詩《山行》草書為例:整幅作品從‘宏觀’而論,氣勢如破竹;‘中觀’而言,呈現出結構形實影清、汲墨正鋒、左右相陳;再以‘微觀’視之,全幅用筆美、點劃美、意境美。曾有人將草書藝術美總結為十點:點劃飛動、筆情墨趣、結構多變、章法生動、線條優美、血脈連通、氣韻天成、轉化跌宕、氣勢磅礴、奇逸瀟灑。反觀林煥權眾多的草書作品,都在這總結的十點中找到答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在北京近十年間,被社會各屆收藏、購買的書法作品中,最多的是行草。有評論家說:林煥權的書法作品,既有草圣王羲之的影子,也有他自己的風格,筆者飽覽了他眾多的書法作品后,認為這樣的評價并不是溢美之辭。
最后拿他的隸書作品進行一番點評,以:行穩致遠、歲月靜好、厚德載物為例。喜歡隸書的愛好者都知道:隸書之名源于東漢,是漢字中最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當筆者細覽他的這幾幅作品后,發現它揉雜了《曹全碑》、《石門頌》、《張遷碑》的筆法,卻又汲取了清代隸書的一些元素。隸書本是端正莊重的書體,但林煥權的書寫非常流動,參雜了許多行書的筆意,寫得很閑很輕快,看的人也很放松,他讓隸書流動起來,憑添了趣味性。這就不難解釋,林煥權的作品,常常被收藏家、社團、海外有識之士購買的原因了。
下 篇 天地無限遠
林煥權能在書法創作上有所建樹,不僅僅得益于家教的培養,更在于他的勤奮。但凡練字的人,多是從臨帖開始的。他臨帖王羲之、鄧石如、懷素、曹全碑書體,這使他學習了更多書法基礎知識,字能成形成體。同時也熟悉了“橫豎撇捺點豎鉤”、偏旁部首、初字本字等以及用筆的技巧。如:“鋒頭、側鋒、回鋒、鉤鋒、枯筆、濁筆”等等,為離帖而書,準備基礎。這本來是捷徑,但入體容易出體難。就像一個人依靠拐杖走路,棄之,反站立不了啦!而且書寫意識和習慣更是不易出轍的。對一個書法家來說,只是在臨帖的水平上是不行的。出帖自立是必走之路,這往往需要持久不懈的習練,轉益多師為吾師。這出帖也可以理解為形成自己的東西,藝術貴在創造和獨特,不然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每一個大師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并回答好這個問題。并不因為他創造和獨特的級別相差而大小有別。而是形成自己的風格、筆法、體式,但這并非一夕之功,需要稟賦、創造力、苦練、境界、見識、筆下經驗等等。對于一個書法大師來說,從入體、出體到自體,往往花去了一生的時間和心血。
林煥權就是這樣一位行走在“大師”目標路上的人。從小他就在太公勤練、寫好書法傳承精神的鞭策下,苦練書法。至今,他還十分清晰地記得老爸說太公講的王羲之練習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塘,他常在這水塘里洗毛筆及硯臺,后來水塘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水塘叫做“墨池”。長大之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常常忘記了吃飯。
這么多年來,林煥權忘掉了過去的很多往事,唯獨太公講的這個故事,他至今還清晰的記得,一記就是60多年。無論在讀醫就醫期間,還是到鎮政府工作,只要一有空閑時間,他就拿起了毛筆練習書法,并向廣東書法泰斗麥華三的學生關老和京城著名的書法家學習,博采眾家之長。2015年開始分別在佛山舉辦個人作品展和在清遠、廣州與與著名中美書畫家舉辦聯展。
每逢紅白喜事,林煥權的老屋都來了鄉民和鎮府的工作人員找他寫字,他是來者不拒,樂于奉送。他對自己的書法作品,受到眾人的喜愛而感到欣慰的同時,總覺得自己書寫水平還不夠,眾人越喜歡,他越感到壓力山大。所以,他放棄了一切愛好,唯一的愛好就是練字寫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年累月的努力終于有了豐厚的收獲,他先后被聘任為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理事、北京芥子園畫院特邀書法家、廣美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商業美術設計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美術評審委員、北京廣東五邑僑鄉海外聯誼會藝術顧問等等。疫情關系,人們得知他從北京回到臺山老家,上門找他題寫地名、公司名和產品品牌注冊等等書法內容的人,仍絡繹不絕。在江門五邑地區不少村鎮、社區都有他寫的書法作品永久性展示。
林煥權總覺得自己的書法作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只要生命不息,他還會繼續努力進入專業美術院校深造,一直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練下去、寫下去,只想為社會留下些記憶!
[郭 軍: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品牌研究會副會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