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港澳臺聯招報名,將于 3月1日至3月15日期間舉行。港澳臺聯招已有 20 多年歷史,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院校聯合招收華僑及港澳臺地區學生考試》,一直是臺灣學子除學測指考外,前往大陸求學,就讀大陸知名高校的重要管道。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每年都會接到家長與學生的咨詢,想了解關于港澳臺聯招,以及在大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的事宜。
在臺的臺灣學子多數通過自學備考港澳臺聯招。以往沒有系統化學習工具的幫助,對知識內容的把握和理解還是有很大難度的。據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副秘書長柳泰宇博士所知,專注于中學生智能學習產品產研的領先機構北京拾光文化,在與該會深入了解臺灣學子的實際需求后,決定聯合成立港澳臺聯招研究小組,以期為臺灣學子自主學習提供高效工具,幫助學子深度理解和熟練掌握大陸教材知識點,更順利地考上心儀的院校。在多方助力下,有志前往大陸求學發展的臺灣學子,將有更好的工具和學習模式。
拾光文化研發的“拾光AI伴學本”,是一款專門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智能硬件產品,為用戶提供創新的、體系化的“學習管家服務”。投資者及創始團隊為前新東方、紐交所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及高管,由人工智能極客和中學各科專家聯袂研發。
拾光伴學本適宜初高中各年級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方案。針對全國中高考各科大綱最新規定的考核點,拾光精心制作了6千多個知識點解析視頻。有近20萬條精選范例、測試和練習,使之精準匹配到每個知識點,并全部配套視頻解答,方便學生按需取用,查缺補漏,提高效率。
拾光伴學本將智能硬件的技術優勢,與人性化的服務相結合,這種新的學習支持模式,已在不同地域、線上和線下應用場景中,得到了廣泛驗證。產品自投入市場兩年多以來,已惠及中國一百多個市縣。為這些區域里的中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疫情期間居家高效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2年12月,拾光文化與臺灣相關教育科技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除了港澳臺聯招的備考領域,還將攜手探索拾光伴學本的進一步應用,如做為自主學習工具,助力臺灣學生的日常學習。
據柳泰宇博士介紹,臺灣的校外教育行業比大陸早很多年開始發展,也曾經歷類似“雙減”的變革。二十多年前,因為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島內生源持續減少,同時高校大幅擴招,大學數量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2017年的173所,高考錄取率高達96.92%,甚至出現了高考低分7.6分上大學的紀錄。升學壓力降低的聯動反應是,學生的學習和復習意愿降低,K12的補習市場日漸式微,臺灣大補習班的黃金時代徹底終結。
全盛時期,臺灣補習機構的數量比連鎖超市還多。后來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大幅縮減,每年有數以千計的補習機構轟然倒下。為了搶奪有限的資源,同業競爭更加嚴峻,從業者不得不尋求轉型之道。
一些業者開始思考機構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只有為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才能得以生存。他們依據新需求,下功夫打磨產品,如為學生提供有溫度的服務,變成充滿愛和關懷的介于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第三場所。經過凜冬的洗禮,臺灣業界進化出更好的品質和服務,一些優秀的機構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好。
柳泰宇博士曾就職于臺灣知名教育機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兩岸交流活動的組織與推廣。他觀察到,近年來臺灣的經營業態,也在朝“微型化”、“個性化”和“數字化”方向演變。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增加學習自信——成為兩岸行業轉型過程中的共同選擇。拾光文化創始人肖云認為:倡導自主學習,正是學習規律與教育本質上的一種回歸。
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發出了全球教育變革的指引性信號:
-“未來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
-“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學,尤其是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中國的教育方針政策,也逐年強化對“自主學習”的要求,細化指導意見:
-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將"鼓勵自學成才”寫入第十九條規定。
-2001年,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已著重指出,要從知識傳授向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轉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并指出自主學習有著內在的科學體系,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規劃學習目標、學習進度,且能選用適合的學習平臺或方式,使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均得到升華。2003年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又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01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是新時代我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文件中明確提出“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當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自主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數字化時代,智能化設備成為培育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抓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將“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列為重點任務。
臺灣業界也期待有一種工具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效率。但臺灣畢竟只有2300萬人口,受市場規模制約,難有投資者愿意斥巨資開發如“拾光伴學本”這樣的智能硬件產品。因此,臺灣很多業者也來到大陸交流,把大陸好的產品與經驗帶回臺灣。此次臺灣機構與北京拾光文化達成戰略合作,正是兩岸業界交流成果的一個縮影。
兩岸在青少年自主學習方法和自學工具方面的交流合作,還有更深遠的意義。“二十大”報告對于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提出了深刻的闡述,推進兩岸青年間的交流是重要工作。學習是所有年輕人的共同話題和長久需求,兩岸的通力合作,有利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無論是海峽兩岸學子的未來,還是兩岸交流合作前景,都值得期許與共同努力。(熊東驕 饒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