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時近5個月籌備的“天津醫科大學-紅日藥業 醫藥科技成果臨床轉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落地。這是由雙一流大學攜手醫藥龍頭企業,共同打造的“產學研用”生物醫藥創新平臺。
該中心將成為天津市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的重要樞紐之一,匯聚天津醫科大學各學院的科研基礎研究及項目資源發現,各附屬醫院的臨床需求發現、評估及方案,并最終由紅日藥業提供商業分析及產業化支持,致力于搭建“天津制藥”惠及百姓健康的橋梁紐帶。
這一創新平臺的構想,始于今年的3月15日。這一天,紅日藥業與天津醫科大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強強聯合。作為同屬天津市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核心以及學術核心,雙方的全面合作以及創新平臺的快速落地并非偶然。
回歸創新原點,激發學術、科研新活力
在生物醫藥領域,科研并不等同于創新。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轉化成百姓所需,就不能稱之為創新。如何突破兩者之間的屏障?紅日藥業選擇“回歸創新原點”,跟高校一起提高從科研到創新轉化的可能性。
“天津醫科大學-紅日藥業 醫藥科技成果臨床轉化研究中心”的揭牌落地,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全新階段。中心不僅建立起天津醫科大學各學院、附屬醫院常態化的溝通機制,更構建了醫學醫藥成果征集、篩選、評估可轉化的動態數據庫,并在知識產權和其他技術成果歸屬層面達成協商共識,最終由紅日藥業進行產品協同注冊、臨床試驗、藥物評價、中試等孵化服務,形成流程完整、通暢、閉環的創新轉化通路。
短短5個月,本輪合作已經從學生就業、人才培養,拓展到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等領域,成功地將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思路,注入到人才、學術、科研誕生的源頭,為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用”的深入融合帶來創新樣板。
構建閉環生態,共創“產學研用一體化”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僅在制藥方面,每年有近十款國產新藥獲批、數百個國產IND受理。產業創新擴容的背后,是人才的快速更迭以及科研轉化的高速運轉,其內核正是全產業鏈“產學研用”的協同合作。而作為老牌醫藥龍頭之一,紅日藥業對此早已“輕車熟路”。
“天津醫科大學-紅日藥業 醫藥科技成果臨床轉化研究中心”的落地并非創新孤例,而是紅日藥業自主研發創新與對外合作模式創新雙輪驅動生態之中的一環。通過與學校、醫院以及科研機構達成長期合作,借助雄厚資本以及產業化經驗,紅日藥業已經在中藥注射液、配方顆粒、醫療器械、化藥及制劑、生物醫藥、小分子PD-L1藥物等領域取得技術領先。截止目前,紅日藥業創新轉化成果斐然:研制出填補世界膿毒癥治療領域空白的血必凈注射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細胞治療技術、重癥領域創新藥KB、抗腫瘤PD-L1靶點小分子藥物等等。
不僅如此,紅日藥業還與國內頂尖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產學研聯盟,通過技術轉移、資本市場操作等途徑,促使創新成果從上游向下游閉環過渡,進而推動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多方共建、共贏。本次揭牌落地的“研究中心”,就得到了天津市生物醫藥學科創新聯合體的重點推動,進而納入醫企政多方的協同合作生態之中,有望借助其生態資源,大幅提高新藥研發及轉化效率。
此外,紅日藥業已經組建澳大利亞紅日,并向海外市場展開創新轉化生態的輸出。將依托紅日藥業在研發、生產、分銷網絡以及中國市場知識等方面的強大實力,持續挖掘全球市場的技術和研究轉化項目。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腫瘤發病率持續上升,以及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生物醫學技術的研究及轉化,正在成為2022年乃至未來全球醫療領域的重要焦點。本次“天津醫科大學-紅日藥業 醫藥科技成果臨床轉化研究中心”的落地,不僅為天津生物醫藥領域構建了專業的成果轉化通路,更有望憑借紅日藥業強大的產業實力及豐富的轉化經驗,推進前沿技術向天津、中國,乃至全球生物醫療市場快速應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