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人類目前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
“與時代為伍,與時代同行”的恒力集團,近幾年來經濟體量迅速壯大,2021年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前三強。在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的布局之下,恒力集團不僅僅企業營收實現強勁增長勢頭,更難能可貴的是恒力集團將綠色發展融入企業發展的血脈之中。
目前,恒力集團已經擁有四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恒力高質量發展的保證。
恒力綠色發展宣言:內在優 外在美
“恒力做的項目必須‘內在優、外在美’,具有超前性。”2010年,在恒力集團最重要的項目進駐大連長興島開工建設之初,恒力集團董事長董事長陳建華就一再強調:“現在做就要做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的事,爭世界一流。”
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的這番前瞻性的發言,不僅讓恒力在技術上領先,更重要的是發展方式的革新——綠色發展可以開啟恒力未來崛起之路。
陳建華深刻認識到,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
在規劃上對標一流。陳建華董事長親自帶隊,率隊用45 天時間,輾轉美國、德國、印度、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國家,先后考察了全球 11 個一流煉化園區、16 家煉化企業,參觀學習當時世界上煉化水平最高的裝置,為長興島項目規劃和技術選擇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恒力布局和引領未來的核心項目,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項目不僅開創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布局,而且在國內外煉化業界創造了建設周期最短、效益最好、能效和收率等指標全球最先進的非凡業績。其“內在優外在美”的理念和實踐,成為煉化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范本,這也是恒力帶給全行業的另一個寶貴經驗。
如今的大連長興島上,風光旖旎,空氣清新,花園般廠區處處皆是景點,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已經成為大連市有名的“網紅”工業旅游景點,目前已累計接待當地群眾有組織參觀超過 3000 人次。
綠色發展對恒力不是一句口號,陳建華董事長清楚的認識到,綠色可持續是恒力面向未來動能,也是打開恒力未來發展的密碼。
恒力低碳路徑:坐擁四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擁有四家國家級綠色工廠是什么體驗?
這個問題,恒力集團可以邁出一步來回答,因為恒力集團旗下已經有四家工廠斬獲此榮譽,恒力石化、恒力煉化、恒科新材料、恒力化纖四家企業成為恒力綠色發展先鋒力量。
相關資料顯示,國家級綠色工廠創建活動是由工信部自2017年以來組織開展的全國性評選活動,是針對符合“綠色發展”企業給出的權威認定,旨在完善我國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助力工業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在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的“高起點”規劃布局之下,綠色發展已經融入到恒力企業基因當中。
這四家國家級綠色工廠,都有哪些過硬之處呢?
以恒力煉化為例。從設計之初的20多根煙囪,到第二次設計的11根,再到最終的7根,恒力煉化不斷優化設計,創新整合煙氣排放系統,在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將煙囪統一為180米,比一般化工企業高出近一倍,更有利于煙氣消散,有效減小了對地表環境的影響。
與此同時,恒力煉化配套污水處理場,通過AO工藝、RO工藝、超濾工藝等將“污水集成綜合利用”理念應用到污水處理領域,采用全球最高標準的“法國Degremont(得利滿)污水處理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中水回用率超過80%,處理后的污水COD在20mg/L以下,遠遠優于國家50mg/L的標準,先后獲得“中法團隊合作創新獎·氣候特別獎” 、國際水協會“改變行業的技術革新獎”等國際獎項。
綠色發展,不僅僅在恒力集團在企業運營和項目建設中,恒力不僅通過節能減排、減少固廢排放、升級污水處理技術來應對環境挑戰,恒力的產品也越來越多邁向綠色未來。恒力研發的環境友好型聚酯材料可以應用于生物降解購物袋、快遞袋、一次性餐具和醫療用品,能夠有效減少塑料污染。
如果說綠色發展企業的來一場競賽,那么恒力集團早已經贏在起點,這也得益于陳建華董事長“十年不落伍”前瞻性布局。
其實,恒力集團有太多綠色發展故事講述,四個國家級綠色工廠也只是恒力走在低碳時代的開始。
8月23日,2022年《財富》中國ESG影響力榜首次揭曉。恒力集團憑借堅持綠色環保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成功入選。據了解,ESG是一種關注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評價體系,而非僅僅財務績效的價值理念、投資策略和評價工具,入選企業超越財務指標的有溫度的價值追求,正在重塑對良好商業模式的定義。
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表示,未來恒力集團將始終緊跟國家腳步,展現民營龍頭企業風范,深抓高端制造主線,持續推進企業創新、智能、綠色發展,在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方面狠下功夫,走出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共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