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精神疾病位居疾病負擔首位,精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臨床醫師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水平,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的及時有效治療,2022年8月26日,由綠葉制藥舉辦的首屆精知毓葉高峰論壇在銀川召開,寧夏寧安醫院江洪院長為論壇開幕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方貽儒教授、浙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李濤教授分別就中國精神醫學發展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展望等做了精彩的主題分享,司天梅教授、劉鐵榜教授、馬現倉教授、許秀峰教授、賈艷濱教授、姚志劍教授、方建群教授、楊甫德教授、李樂華教授等圍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分享。
北大六院院長陸林院士在《中國精神學發展的現狀與未來展望》中指出,目前我國精神醫學所面臨的問題多樣又艱巨,精神疾病造成的慢性病負擔重、發病率明顯增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新冠疫情下心理健康問題等仍十分突出。但隨著國家對精神健康服務的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我國精神醫學也迎來更多新的機遇。未來,中國精神醫學會逐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中國社區志愿者工作、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社會心理服務等,同時加大新型精神藥物的研發、發展非藥物治療方法等。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方貽儒教授針對雙相情感障礙做了前沿分享,方教授表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具有發病早、家族聚集性明顯、患病率、復發率、共病率高等特性,在臨床診斷中經常面臨識別困難、診斷延遲長、多被誤診為抑郁癥等問題。針對當前診斷問題,方教授介紹了多種生物學標記物預測法,如BDNF、氧化應激、炎癥水平變化、褪黑素、8分鐘MRI等。為聽眾帶來更多關于雙相情感障礙研究、診斷、與治療方面的啟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的李濤教授就精神醫學領域的精準醫療做了精彩的分享和展望,給與會嘉賓帶來了多基因風險評分(PRS)與精神疾病應用現狀,發病機制的研究、基因組結構方程模型、精準醫學與疾病治療等精準醫學的前沿盛宴。
司天梅教授表就人才引進和培養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在現今的人才培養中,醫院的考核存在問題,未能將教學的投入納入考核之中,對住培、規培的重視不夠,建議有關部門應多篩選一些優秀的人才,參與培訓,為整個人才的培養創造更好的環境。
許秀峰教授根據他過往經驗,建議由幾大基地科學帶頭人領頭,創建高級人才培訓班,同時在建議國家加大精神醫學領域的博士培養,并且爭取通過高級別的研究培養高層次人才。
馬現倉教授建議加強精神學科建設,建議集中力量辦大事,做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時建議加強全國各大醫院、學校的合作,打破壁壘成果共享,才能使精神醫學快速邁進新的時代。
姚志劍教授分享了南京腦科醫院的學科建設經驗,通過亞專科建設深化整個學科的發展以及建設人才的培養通道。同時也建議通過引進外來高層次人才,拔高培養人才的梯度。在教學方面,呼吁醫院應多重視教學,關注教培質量。
賈艷濱教授表示除了專注高精尖人才的培養,醫院更需注重住培醫生的培養;因為某些住陪醫生繼續教育的機會不多;劉鐵榜教授認為教學醫院的培養方式雖然很容易把優勢發揮好,但是也容易產生“近親繁殖”的情況;而非教學醫院的培養方式,可以享受更多的信息與資源,但是整合難度大。
賈艷濱教授建議采取分層復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相互借鑒,多元融合互補,同時建議規培生的培養中可以把心理治療的知識加進去;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的社會服務,除醫學界除了關注醫療,也需要關注社會學、法律機制等的進展。
方建群教授指出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嚴重;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打破區域的界限,分別成立區域研究中心和臨床研究中心。同時建議加強神經醫學的在線教育平臺建設,幫助醫生提升業務水平、增強國際視野。
楊甫德教授分享了多元、分層、融合的人才培養經驗,建議當地政府支持精神醫學的人才落戶、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同時采用協議年薪制或者項目工資制以便人才流動,在引進人才的同時,也要用好人才并且留住人才。
作為本次論壇的發起方,綠葉制藥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阿爾茨海默病、中重度疼痛等多個精神領域,持續深耕,全面布局,以更為堅定投入積極面對挑戰和變化,綠葉制藥將始終與各位專家并肩努力,為中國精神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造福中國患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