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張雅婷
編輯|楊錦
(相關資料圖)
千億外賣鏖戰,京東和美團、阿里“貼身肉搏”。在這場互聯網江湖罕見的硬仗中,京東究竟收獲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昨天,京東集團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向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數據顯示,京東刷新近三年收入增速新紀錄,二季度營收達到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
然而,營收急速狂飆之下,京東盈利能力卻遭遇進一步挑戰。二季度,京東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2024年同期為126億元,同比暴跌51%。其中,外賣等新業務虧損高達148億元,這也直接導致了京東整體運營虧損達到9億元。
從2月高調入局外賣行業、4月正式上線百億補貼,京東外賣業務在二季度進入大規模投入期。京東集團CEO許冉在財報業績會上表示,外賣和即時零售是京東長期重要的戰略方向,做外賣業務不追求一兩個月的成績,而是希望能夠長期做5年、10年、20年。
截至8月14日美股收盤,京東跌2.89%,截至發稿,京東港股下跌3.44%。
虧損100多億,員工數增長20萬
這是一場巨額的補貼戰。
京東在今年4月11日吹響燒錢的“號角”,上線百億補貼。隨后餓了么聯合淘寶閃購加入了戰局,餓了么上線“超百億補貼”,淘寶閃購宣布12個月內投入500億補貼消費者和商家。
對外賣業務的高額投入,直接推動京東營銷費用的飆升、現金流的減少以及業務虧損。數據顯示,二季度營銷費用高達270億元同比飆升127.6%,而去年同期僅為119億元。自由現金流為220億元,同比下滑55%。
也是這一季度,外賣等新業務的經營虧損急劇攀升至148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僅為7億元。整體來看,京東二季度整體運營虧損達到了9億元,去年同期經營利潤為105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16億元跌至9億元。
巨額的資金拉動下,包括京東外賣在內的新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199%至138.52億元,達成京東初期戰略目標,在整體營收占比為3.9%。
此外,外賣大戰下京東員工數也有較大的增長。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東生態系統下的人員總數約為90萬人。相較于一季度增長了20萬人。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此前分享稱,京東3月1日進入外賣,截止到6月15日,三個半月已經超過12萬名全職騎手,每天都有3000人-4000人入職,主要的挑戰就是人力HR不夠。
不過顯然,如此高額的投入并不具有可持續性。京東CEO許冉表示,七月以來,行業的競爭在加劇,這些過度競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行業的價格體系,也給商家帶來很多困擾,是不可持續的。
上個月,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么、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理性參與競爭。8月1日,美團、淘寶餓了么、京東陸續發布聲明,呼吁抵制無序競爭。
外賣“上桌”,訂單量達美團約30%
具體來看,京東外賣二季度日訂單量達2500萬單,全國超150萬家餐飲門店入駐,京東外賣全職騎手規模突破15萬人。
這也意味著京東外賣訂單量達到了美團約30%,占整體市場約20%。此前,美團證實的數據顯示,自6月中旬開始,美團外賣日均支付訂單超過9000萬,市占率為70%。
在新業務拓展上,今年7月京東推出自營外賣“七鮮小廚”,計劃將在3年內,投入超百億元在全國范圍建設超10000個門店。不過,目前僅有北京1家門店。
據了解,七鮮小廚菜品由專業廚師在透明廚房內現炒現做,旨在改善食品安全問題。許冉表示,這可能是餐飲外賣行業15年來,在供應鏈模式上最重大的一次創新。
外賣等新業務之外,京東零售、京東物流等傳統主營業務均表現穩健。
其中,京東物流收入515.64億元,同比增加16.6%。經營利潤19.58億元,同比下降10.3%,經營利潤率3.8%,同比下降1.1%。
作為國補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國補和618大促活動的帶動下,第二季度,京東零售營收達3101億元,同比增長20.6%。經營利潤為139億元,經營利潤率攀升至4.5%,創下了京東在歷次大型促銷季度的利潤率新高。
許冉在財報業績會上表示,在京東外賣和京喜業務的增量貢獻下,京東季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速顯著提升,超過40%,用戶總數達到新高。購物頻次同比提升超40%,高于前幾個季度。
她強調,外賣業務為京東帶來了明顯的流量和用戶增長,未來在整體市場投放和營銷費用上有很大協同空間。
與此同時,這樣的增長能否持續,其實還是取決于國補政策的力度和持續性。8月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發布會,下發了新一批的690億元國補資金,并將于10月份下達第四批資金。
許冉表示,國家補貼屬于政策機遇,但不是京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京東的帶電品類將繼續發揮供應鏈優勢,我們對持續保持高于行業的增長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