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的不缺乏"預言家",前有推背圖知帝國興衰,后有燒餅歌言歷史走向,劉伯溫就是在燒餅歌里發(fā)出的萬子萬孫言論,傳言還贏得了朱元璋的嘉獎。但劉伯溫的這個預測并沒有的到歷史的考證,更多學者認為這是后世編撰出來的。
(資料圖片)
燒餅歌預測大明王朝
"國壓瑞云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云開日月照邊疆"。--《燒餅歌.上》
其實朱元璋設"九塞親王"駐守邊塞要地,手中掌握兵權(quán),這個威脅很多人都能預測,而燕王朱棣最有異志也瞞不過劉伯溫的法眼,加之燕王身邊重用的和尚眾所皆知,故而這個預測可能是經(jīng)過合理分析與推斷的。但隨后劉伯溫所述言論就沒有任何推理的依據(jù)了,即明英宗北伐失敗,但胡人又沒敢陷害英宗性命,這個推測就是明朝的"土木堡之戰(zhàn)",包括隨后的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成功,相當神奇。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燒餅歌.上》
萬子萬孫的預測
"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 八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燒餅歌.下》
萬子萬孫的含義當然很難懂,朱元璋哪會知道自己還有個后代是萬歷皇帝,故而聽說萬子萬孫的時候還挺開心,這倒也體現(xiàn)了劉伯溫的才智敏銳。就后世來看,大明朝要說從萬歷皇帝開始衰落有點牽強,畢竟嘉靖一朝各種社會問題都已爆發(fā),但要說萬歷子孫,那確實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萬歷皇帝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是個短命皇帝,上任之初還要改革時弊,一副明君姿態(tài),但沉迷酒色,縱欲過度,當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便了此一生,享年38歲,并且還留給后世一個"紅丸案"的窩囊事跡!
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是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得了明朝大統(tǒng)。即位后勵精圖治,企圖挽救大明王朝,著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厲行節(jié)儉,平反冤獄。但前輩挖的坑太大,又加上自己的運氣確實差,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致使大小農(nóng)民起義不斷,關(guān)外后金趁勢崛起,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讓他回天無力。劉伯溫的預測也是明朝止于崇禎皇帝,"祖宗山上貝衣行"就是拆字游戲,暗指崇禎,結(jié)果就是"八侯不復朝金闕",沒有王公大臣在臣服于朱家王朝了。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偶遇饑荒草寇發(fā),平安鎮(zhèn)守好桂花。"--劉伯溫卜卦
歷史考證
"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明史.劉基傳》
再者,劉伯溫的聰明還在于他激流勇退,告老還鄉(xiāng)后"口不言功",史書中說他回鄉(xiāng)之后,地方縣令求見而不得,縣令喬裝打扮成鄉(xiāng)野村夫才得以拜訪,在得知縣令真實身份后,劉伯溫還恭敬謝罪,不知縣令大人到訪有失遠迎。后來還因此搬家,遠離世事,所以說劉伯溫是一個謙退自守,遠避名利的人,這里的謙退多少也有朱元璋嗜殺的因素,面對這樣的君主,再言明朝滅亡預測,既不符合劉伯溫的性格,也不符合功臣多遭誅滅的時局。
綜上,按照燒餅歌的預測,劉伯溫萬子萬孫之意是表達了明朝國運至萬歷皇帝子孫時終止,但朱元璋沒有聽出這層意思,故而也表現(xiàn)了劉伯溫智慧過人的一面。但傳聞終究是傳聞,只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