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七里山水域附近,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徐典波 攝
三、洞庭湖區腹地生態經濟發展的產業定位
基于生態經濟的本質要求,洞庭湖區腹地生態經濟產業發展要以充分發揮湖泊生態經濟總體優勢為主軸,實現“六個結合”,建設“六大功能區”:一是與“低碳社會”建設相結合,建成湖南乃至我國中部的生態屏障區,提高對地理環境污染的生物自凈力和容納力;二是與新型工業化發展相結合,建成低碳化消費品工業的產業集群區,提高湖泊生態資源的加工利用力和節約力;三是與新型城市化發展相結合,建成長株潭都市圈經濟中心的腹地依托區,提高洞庭湖區對經濟中心的腹地支撐力和承載力;四是與中部崛起戰略相結合,建成長江中游大都市群的延綿調節區,提高對“中三角”城市群的產業融合力和承接力;五是與新時期湖區治理相結合,建成世界級最具特色的濕地經濟區,提高對濕地資源的綠色開發力和保護力;六是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提高糧食安全的生產保障力和農民收益創造力。上述“六個功能區”定位在世界經濟呈現出綠色發展的大趨勢下,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定位就是大湖生態區綠色產業化,實現五大戰略目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產業生態化。
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方法,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的一種產業綜合發展模式。由此可以認為,產業生態化的核心問題是產業系統內的企業之間能夠進行物質傳遞和循環,以實現其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損害最小和廢棄物的多層次利用。洞庭湖區實現產業生態化最首要的目標是改變現有土地利用的思維模式,以復合生態系統平衡的視角,改革現有的產業流程,在生產中大力推廣節約資源、環境負面影響小、經濟效益高的技術,不斷探索既有利于保護環境又能提高企業效益的經營管理模式,淘汰那些設備陳舊、高物耗、高能耗、污染嚴重的產業部門和環境負效應嚴重的產品,加快創建具有“環境標志”的綠色產品制度,建立涵蓋第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的“大綠色產業”。其目標是到2025年洞庭湖區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0%左右,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左右。扣除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后的綠色GDP占現行統計GDP的比重由60%左右提高到85%以上。
2)產業輕型化。
根據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原則,在產業的設計、開發、生產上達到產品體積輕便、生產過程輕潔、消耗排污輕度和產業結構輕型的要求。歸納起來看,包括物理輕型和管理輕型兩個方面。物理輕型是指在生產經營中通過優化產品設計,選用輕型材料和能源,在保證產品功能的前提下減少產品的體積體重,以直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特別是重視文旅產業發展;管理輕型則是通過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的改進,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實現產業結構輕型化(如低消耗低排放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等),相對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洞庭湖區產業輕型化應從三個方面突破:首先是投入輕型化,重點是調整能源投入結構,減少傳統煤電和油電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湖區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發展分布式的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頁巖氣,建立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到2025年洞庭湖區輕型新能源的消費率提高到80%左右,同時在滿足產品高強度、高剛度、高硬度、耐高溫、耐磨、耐蝕、抗輻照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力使用新材料(如有機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其次是生產輕型化,通過科學管理和調度,在湖區全面推廣清潔生產,做到在生產過程中,節約原材料與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減降所有廢棄物的數量與毒性,進而對產品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同時還要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與所提供的服務中。力爭到2025年洞庭湖區90%以上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基本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其三是產出輕型化,總的要求是優化產品設計,改進產品性能結構,從物理上解決產品“重、厚、長、大”的問題,提高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從根源上降低消耗和排污。
3)產業高度化。
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或地區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是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的標志。產業結構高度化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產業結構高度化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基礎,使結構效益不斷提高,這主要包括由第一次產業占優勢向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占優勢演進,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占優勢演進,由初級產品產業占優勢向中高端產品和文旅產業占優勢演進,由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占優勢向深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占優勢演進。在這里,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構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兩個基點。洞庭湖區發展綠色產業化必須徹底改變目前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一方面主攻消費品工業和精細化工產業的高端制造,集中發展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另一方面下大決心以大手筆發展現代服務產業,特別是應把文化旅游業和物流業重點培植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25年洞庭湖區三次產業結構比達到8:55:37,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比值達到3:1,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50%以上。
4)產業集約化。
集約是相對粗放而言的,是以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根本,立足于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對生產和經營要素重組,實現規模化、集群化和智能化經營,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由此,產業集約化要求在產品質量上把質量經營放在重要位置上,在資產質量、負債質量、管理質量、服務質量等方面上檔次;在企業規模上要求生產要素相對集中,實現集團化和規模化;在技術創新上要求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特別要加快實現生產經營手段電子信息化;在人力資本上要求建立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啟用優秀人才參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總之,產業集約化是實現洞庭湖區綠色產業化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核心目標。因此,到2025年洞庭湖區每個縣區應建好一個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3~5個年產值20億左右的大企業、15~20個國家級和省級著名品牌;整個洞庭湖區打造3~5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左右。
5)產業國際化。
指產業的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產品設計和制造適應世界不同區域要求的一種生產營運方式,是有意識的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作為產業國際化戰略,則是指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企業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國際化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洞庭湖區發展綠色產業化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進行的,勢必要擴大國際開放,走向國際市場,提高產品進出口水平。其目標是到2025年湖區每個縣區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至少達到10個以上、年出口創匯1億美元以上,主體產業和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品質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者劉茂松系湖南師范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湖南省洞庭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