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景泰:綠野千頃入畫來
景泰縣改良后的鹽堿地里種植的辣椒生長旺盛。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彭雯
景泰縣西北部處于騰格里沙漠南緣地帶,人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在這里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彭雯
【資料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彭雯
從景泰縣城出發,一路向西北而行,就進入了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地帶的大咀子封禁管護區。
眼前,綠意盎然的田地成片,枝葉繁茂的樹木成林,數十年光陰間筑起的綠色長城,不僅有效阻止了沙漠的南侵,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景泰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和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區交界地帶,是甘肅生態屏障的北大門。近年來,景泰縣踐行“兩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著力推進國土綠化,打好防沙治沙陣地戰,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荒漠化治理成效斐然。
植綠治沙荒漠成林海
“這株檸條發了新芽,算是種活了!”蘇萬紅蹲在一株幾近干枯的檸條幼苗前細細端詳,底部新長的幾片綠葉讓他格外興奮。
蘇萬紅是景泰縣治沙試驗站一名有著30多年治沙經驗的工程師,他對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苗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原來這里都是荒漠。建立管護區后,我們種草、種樹、種沙生灌木,這里一點一點綠了起來。”蘇萬紅說。
大咀子封禁管護區始建于1999年,位于甘武鐵路大咀子車站以南,總面積5483畝,是景泰縣沙區治理開始最早、治理效果最好的管護區之一,2013年被列入景泰首批符合封沙育林技術規程的沙生灌木區。
20余年來,治沙試驗站在管護區從采用草方格集中連片固定流沙,到人工造林或模擬飛播造林,栽植檸條、花棒、沙蒿等灌木,管護區內植被逐年增加,天然植被逐漸恢復,植被覆蓋度目前在45%至70%之間,不再是過去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景象。
景泰人的治沙行動,不只體現在管護區里。在景泰縣境內的甘肅、內蒙古邊界線上,一排排樹苗扎根荒漠、迎風矗立,滴灌管帶縱橫交錯,精心呵護著每一株樹苗。
“這是今年新種的省界林,選用的是耐寒、耐旱、耐鹽堿的國槐、沙棗、檸條等鄉土樹種,喬灌草混種,形成網格化,澆灌的是景電二期工程的水,確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景泰縣治沙試驗站站長屈登岱介紹說。
近年來,景泰縣相繼建設了甘肅、內蒙古省界林23公里1710畝、甘塘至武威鐵路林7公里200畝、景古縣界林2.4公里497畝,有效抵御沙漠南侵。今年,景泰縣依托國家儲備林建設,將新建甘肅、內蒙古省界,景古縣界林10公里1300畝,改造原有省界林17公里1350畝。
“十四五”期間,景泰縣治理沙化土地35萬畝,累計投入防沙治沙資金2.76億元。截至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50.71萬畝,森林覆蓋率3.97%。
科學治堿荒地變良田
鹽堿地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類型之一。景泰縣是黃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但由于地下水水位不斷抬升,全縣近27萬畝耕地曾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危害。
“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在景泰縣草窩灘鎮紅躍村村民張明學的回憶中,村里的鹽堿地什么都種不了,也什么都種不活,大塊大塊的地只能撂荒。
草窩灘鎮三面環山,屬盆地地形,下滲回流的農田灌溉水不斷向盆地最低處聚集,紅躍村等多個村子的土地近年來都開始鹽堿化。全鎮鹽堿地總面積1.6萬畝,占水澆地的24%,其中因堿撂荒面積達2770畝,鹽堿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生活。
為了遏制土地鹽堿化擴大趨勢,景泰縣在草窩灘鎮等鹽堿地區實施了建設排堿渠等多項治理舉措。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興建排水系統是綜合治理鹽堿地的關鍵與前提。利用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排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鹽分,同時,還可以控制地下水水位,防止土壤返堿。”景泰縣水務局高級工程師梁彥信說。
2017年,草窩灘片區實施治堿排水工程,共修建排水溝渠27.3公里,其中排水干溝4條、排水支溝18條、排堿水涵洞2.4公里,構建起了灌區完善的排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片區6.1萬畝農田的鹽堿化問題,排堿渠附近的耕地已逐步恢復種植。
張明學去年在自家改良后的地里種了十畝辣椒,賣了6萬元,“今年還是種辣椒,只要地能種,不怕掙不上錢。”
“實踐證明,排堿渠技術是適應于景泰縣治理土壤次生鹽堿化的一個費省效宏的實用技術。目前全縣已開挖襯護排堿渠130余公里,覆蓋草窩灘鎮、蘆陽鎮、五佛鄉、上沙沃鎮等鄉鎮,保護了全縣超20萬畝的水澆地。”梁彥信告訴記者。
工程治堿、生物治堿、化學治堿,有機質提升、耐鹽堿作物引進、利用鹽堿回歸水發展水產養殖,在治堿之路上,景泰縣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創新。如今,全縣耕地鹽堿化有了明顯改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產業治沙添綠又生金
夏日,走進景泰縣正路鎮三墩村,沙地里生長的文冠果樹枝繁葉茂、花開正艷,村民龔發輝和老伴兒正在采摘文冠果的葉子。
“文冠果芽茶今年行情比較好,一斤能賣到14元。”臨近中午,龔發輝帶著滿滿一大袋勞動成果到村文化廣場等待商販收購。
文冠果的葉子可制茶,果實可榨油,花朵可提取花青素,是集醫藥、生態、觀賞價值于一體的樹種。正路鎮旱沙地面積大,種植其他農作物產出效益較低,但卻適合種植耐貧瘠耐干旱且經濟附加值高、生態效益顯著的文冠果。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正路鎮文冠果種植面積目前已超5萬畝,大部分樹木進入了盛果期,萬畝文冠果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全鎮土地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能力也隨之明顯提高。
“文冠果籽實平均每畝收入1600元,茶青平均每畝收入600元,花茶平均每畝收入500元,綜合來看,種植文冠果平均每畝每年收入可達2700元,經濟效益可觀。”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舉軍告訴記者,大面積種植文冠果還兼具生態效益,不僅可以修復和改良土壤,還可以增加綠地和綠色屏障,起到防風固沙、改善氣候環境的作用。
目前,景泰縣文冠果種植面積約9.4萬畝,主要分布在正路鎮、蘆陽鎮、上沙沃鎮、喜泉鎮和寺灘鄉等鄉鎮的干旱山區,還培育了多家文冠果加工企業,延伸了文冠果產業鏈。
“我們將堅持生態與經濟效益并重,繼續做好品種選育、加強栽培管理、強化科技應用、扶持加工企業等工作,穩步推動全縣文冠果產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張舉軍表示。
目前,景泰縣沙產業經營面積達8.66萬畝,涉及人口2.68萬人,有各類沙產業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社百余家,形成了蘋果、梨、枸杞、紅棗、文冠果、肉蓯蓉等六大林果特色產業,景泰枸杞、龍灣蘋果、條山梨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條山皇冠梨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技術與產業共謀,經濟與生態兼顧,在防治荒漠化的漫漫征程中,景泰持續不斷向荒漠要綠色、要產能、要效益,綠色屏障構筑得愈發牢固,綠富同興的畫卷也在不斷鋪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