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唯美主義”?
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是19世紀后半葉頹廢主義大潮中的一個支流;唯美派是近代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之一。它的影響可謂地貫東西,時延今日。唯美主義片面地強調藝術的獨立性和美的超功利性,導致對藝術的思想性和功利性的否定,使藝術走上反理性主義、形式主義和耽樂主義的迷途,這是后人應引以為戒的。
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紀后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松散的運動。通常,人們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征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一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這場運動是反維多利亞風格風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義的特征。
它發生于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901年,通常學術界認為唯美主義運動的結束以奧斯卡·王爾德被捕為標志。
英國的頹廢派作家們受瓦爾特·佩特的影響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張人們應該熱情的擁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藝術化。
頹廢主義者們接受了這一觀點。法國哲學家維克多·庫辛和奧菲爾·戈蒂埃在法國推廣了這一觀念,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并聲稱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關聯。
唯美主義運動中的作家和藝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在于為人類提供感觀上的愉悅,而非傳遞某種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因此,唯美主義者們拒絕接受約翰·羅斯金和馬修·阿諾德提出的“藝術是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的功利主義觀點。相反,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單純的美感。他們如癡如醉的追求藝術的“美”,認為“美”才是藝術的本質,并且主張生活應該模仿藝術。
唯美主義運動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議性而非陳述性、追求感觀享受、對象征手法的大量應用、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應——即探求語匯、色彩和音樂之間內在的聯系。
唯美主義視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和雪萊為先驅,也受到了拉斐爾前派的影響。在英國,唯美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奧斯卡·王爾德和阿爾杰農·查爾斯-斯溫伯恩,這兩個人都接受過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
和唯美主義運動有關聯的藝術家包括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和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唯美主義思潮對室內設計也產生了影響。唯美主義的室內設計師們喜歡以孔雀羽毛和藍白相間的中國瓷器作為裝飾。唯美主義運動曾經受到來自雜志《笨拙》以及吉爾伯特和蘇利文的小歌劇《忍耐》的嘲諷。
唯美主義的代表作家是誰?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流行頗為繁復的時尚風格,竭盡雕琢之能事。維多利亞風格席卷整個社會潮流的,服裝,藝術、建筑、文學都是這種風格。于是出現一些藝術家、文學家掀起了一股反對維多利亞風格的唯美主義運動。唯美主義運動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901年,是比較松散的運動,他們拒絕接受約翰·羅斯金和馬修·阿諾德提出的“藝術是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的功利觀點,提出來“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聲稱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關聯,要純粹的為美而美。
《黑與金的夜曲——重新墜落的煙火》
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有英國作家與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和雪萊、阿爾杰農·查爾斯·斯溫伯恩,藝術家包括詹姆斯·惠斯勒和但丁·羅塞蒂等等。惠斯勒作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畫講究畫面布局、整體色調,以及女性的姿態、衣飾等,并且配合音樂命名,成為他畫作的特色。詹姆斯·惠斯勒與溫斯洛·荷馬、托馬斯·艾金斯被視為十九世紀后半期美國寫實油畫的三巨頭。詹姆斯·惠斯勒是一個令美國藝術格外驕傲的名字,在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詹姆斯•惠斯勒全名是詹姆斯·艾伯特·麥克尼爾·惠斯勒,1834年7月11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洛維爾,父親是少校鐵路工程師。因為父親被任命建筑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之間的鐵路,全家于1843年遷往圣彼得堡。喜歡畫畫的惠斯勒在受過繪圖訓練之后,進入了圣彼得堡的皇家學院。由于一場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他在1848年被送往倫敦繼續學業。
在他15歲時父親病逝,1851年,他隨母親回美國入西點軍校,1854年他被學校開除。經國防部長說情入國家測繪局制圖,由于他用藝術方法繪制地圖,于是又被解職。惠斯勒在書上看到巴黎畫家多采生活的描述,決心前往巴黎學畫。1855年底,他到達法國,21歲的惠斯勒決心學畫,入格萊爾畫室,這期間他推崇委拉斯開茲,尊重安格爾,喜歡庫爾貝,專靠臨摹古畫為生。在結識了亨利·方丹·拉圖爾和另一個法國畫家阿爾封斯·格勒若之后,他們一起成立了“三人社團”。
《瓷國公主:粉紅與銀色》
在巴黎,他向格萊爾學習,與畫家庫爾貝相交甚好,之后又與馬奈以及其他年輕畫家過從甚密。1863年,在“落選作品沙龍”中與馬奈《草地上的午餐》一起,展出他的第一幅重要大型繪畫《第一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少女》,畫中愛爾蘭姑娘同時也是庫爾貝的模特兒,金黃色的頭發、柔和、亮色調的布幔以及鋪在地板上的狼皮,構成了一和諧的韻律。惠斯勒與占統治地位的學院派藝術及沙龍觀念,始終存在著分歧,也受到很多譏諷與嘲弄。
他的畫被巴黎沙龍拒絕了,于是他一怒之下26歲的惠斯勒來到倫敦,他認為巴黎人不配擁有他的繪畫。遷居倫敦,開設自己的畫室從事創作活動。1864年,他完成了白衣少女三幅組圖的第二幅《白色交響曲第二號:小幅的白衣女郎》,這也是惠斯勒的“東洋”時期最美的作品之一。
《白色交響曲第二號:小幅的白衣女郎》
白衣少女靠在壁爐臺上,側著面,鏡中映出她正在沉思的面龐。因為畫家對日本工藝品很感興趣,所以在他的畫中有許多具有日本風情的物品:畫面中少女手中的扇子,紅藍花瓶上的圖案等。這幅畫畫面的表面被單純的線條和大膽的色塊分割開來;粉紅色的花從右下角顯現,既表現了前后層次,更增添了裝飾的意味。惠斯勒的朋友溫朋被這幅畫的美麗打動,為它寫了一首題為《鏡前》的詩。當這幅作品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時,這首詩就貼在畫框上。
關鍵詞: 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 歐洲文藝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