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子”,是指明代時生活在蘇州的四位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脫的文化人。
2、一般認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
3、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相關(guān)資料圖)
4、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
5、后游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
6、早年隨沈周、周臣學(xué)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fēng)格秀逸清俊。
7、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tǒng),色彩艷麗清雅,體態(tài)優(yōu)美,造型準(zhǔn)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
8、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秀逸。
9、書法奇峭俊秀。
10、取法趙孟頫。
11、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12、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13、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fēng)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
14、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
15、世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聰慧過人。
16、弘治五年(1429)中舉,后久試不第。
17、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zhuǎn)任為應(yīng)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xiāng)。
18、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nèi),與唐寅意氣相投,遭際與共。
19、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20、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
21、楷書早年精謹(jǐn),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
22、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fēng)骨爛熳。
23、《名山藏》云:“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
24、”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fù)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遂良)公。
25、”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
26、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27、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28、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29、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30、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xué)家。
31、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32、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
33、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yán)舨浚诤擦执t。
34、他不事權(quán)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xiāng)。
35、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luò)繹道路。
36、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
37、有《甫田集》。
38、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39、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
40、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xué)書于李應(yīng)禎,學(xué)畫于沈周。
41、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
42、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43、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zhèn),后遷居吳縣。
44、明代文學(xué)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45、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