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點擊下方卡片回復“30”抽取經典紙質書回復“50”領取50本超贊好書作者 | 臨公子 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時代。 一方面,很多文章都在教你別太計較、別只顧眼前利益。可另一方面,很多“不計較”的好人不僅把自個兒折騰得可憐兮兮,還輕而易舉地拖垮團隊。 以前父母總教育我們,吃虧是福,傻人有傻福。 可許多人忽視了,這句話必須在諸多前置條件下,才能成立。 01朋友分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Q,1年多前接了個一言難盡的項目。 難度系數很高、工期短、需求變幻莫測、關聯的幾個客戶方關系復雜,加班趕工就算了,關鍵是: 費用很低。 據說其他分公司都不愿意接手,Boss找來這位部門經理聊了聊,說這是總部要求啊沒辦法,而且未來合作空間很大嘛,做好了以后相關項目就都是你的了。 Q半推半就地接下了。 事實證明,確實是個大坑。 負責落地團隊8、9個人,忙活了快1年,業主方要求從600多頁的方案,到形形色色的軟件Demo,再到配合他們做匯報PPT,要求層出不窮,可一提到合同對方總是以種種理由推脫。 你相信么,做了快1年,居然連合同都沒簽下來。 等到一次開會時,有人幽幽地來了句:明年會新來一個領導接手,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變動…… 可憐的團隊辛苦了一年,績效最差,年終獎全公司最低。哪怕Q把獎金全額分給下屬,自己1分錢不拿,也只是杯水車薪。 沒到年底就辭職了3個人。 大家都唏噓Q運氣咋這么背啊,又碰到這么爛的項目。 是的,“又”碰上了。 誰都說Q是個好人,勤奮努力,對上司謙恭有禮,對下屬慷慨照顧,只是,從沒有人說Q是個好的管理者。 為什么? 明擺著是個誰都不愿意接盤的爛項目,Boss一開口,你10分鐘就接下了。自己不分晝夜地填坑,換來的卻是鏡花水月。下屬跟著你加班熬夜,到頭來別說吃肉,連肉湯都喝不到。 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沒體現出管理者的價值。 這年頭,“好人”已經不太像夸人的話了。因為當好人的門檻真的很低,只要愿意吃虧,誰都喜歡和你打交道,畢竟他們有利可圖——臟活累活丟給你、肥差自個兒拿走、合作時順便占你便宜。 亞里士多德說:“多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 同樣。 你經常吃虧,就會變成一個習慣吃虧的人,這是必然之事。 02有一類詞語,被我歸類于“自我安慰”。 比如吃虧是福、失敗是成功之母,風雨過后有彩虹……實際上,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真相往往是: 吃虧的人一虧到底、失敗之后是繼續慘敗、風雨過后你發現屋頂漏了。只不過你用這些話寬慰自己時,似乎虧也沒那么難吃了,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甘之如飴。 本質上,這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政。 幾年前我認識一位產品經理,兢兢業業,但KPI非常差,需求返工率很高。 有一次加班時她跑到我們部門借打印紙,我隨口問了句,這么晚了,你打印什么呀? “幫組員打印月績效表啊。” “這不是每個人自己寫好打印嗎?”我好奇起來。 “他們說不太會寫,就放我這匯總,順便讓我打印。”她打印好后就回到位置上繼續加班了。 后來她帶了一個新員工,原本以為會輕松些,沒想到加班比之前更多。新人準點下班,她幫忙修改文檔到晚上11點多。 新人做不好會被上司罵,所以自己就幫新人做;不好意思拒絕本職范圍以外的事情,所以就硬著頭皮接下來。 從幫人PS、修改PPT、找錯別字,到打印報銷跑流程,生生把自己干成了打雜小妹。 她的吃苦受累,其實是在逃避問題。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最高贊回復是這么說的: “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很多人的懶并不是身體懶,而是思想偷懶。正如學者周國平所說,以懶惰開始,以怯懦告終,懶漢終于變成了弱者。03當然,不是說必須寸土不讓,而是我們要考慮吃虧的價值。 就拿寫下“吃虧是福”這四個字的鄭板橋來說,他是什么情況下說的呢? 鄭板橋在主政濰縣期間,有一天收到堂弟鄭墨的信,說自己被欺負了,希望堂哥幫他主持公道。說來也不是啥大事,就是鄰里糾紛。 鄭家想翻修老屋。明明有契約為證,可鄰居說那墻是他們的,死活不讓拆,兩家人打起了官司。 鄭板橋就勸堂弟: 凡事留個余地嘛。我們損失了一點,別人就能得益一些,我們不僅心安而且還換來了鄰里之間的平和,這才是福氣對吧(“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在即是矣”)。 放棄一些小的利益,得到更重要的東西,這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智慧。 再退一步說,輕易犧牲個人利益,多數時候并不是最優解,即便它們看上去順理成章。舉個例子。 當你非常想賣出一樣東西時,除了說它如何如何好,估計還會主動打折給低價,哪怕內心默默淌血。 好理解對吧?我吃虧,你占便宜,讓你開心掏錢。 如果是頂尖的銷售會怎么做呢? 在《華爾街之狼》中,小李子隨機找了個人,讓他向自己推銷鋼筆。 路人的反應是: 但最有效的銷售策略是什么呢? 是創造需求。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吃虧時,不妨先考慮下這么做的價值,以及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思路。 04至于“要不要吃虧”,主要看兩點。 第一,看人。 不可否認,喜歡利用別人善良的人不在少數。 西方流行一個小故事。有個叫湯米的小朋友,經常在幼兒班被尼克打。媽媽給了湯米一塊蛋糕,說把蛋糕給尼克,你們就可以變成朋友啦。可湯米依然被打,因為湯米媽媽的做法,讓熊孩子尼克產生了條件反射,只要揍湯米一頓,就有蛋糕吃。 對這種居心不良的人,就必須果斷拒絕。 用網絡上流行的話說:不要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好意思為難你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看事。 李嘉誠曾告誡兒子,和別人合作,假如拿7分合理,拿8分也可以,那你拿6分就可以了。 表面看,少賺了2分。事實上,李嘉誠讓別人多賺2分,所有人都知道和他做生意賺得更多,極大地拓展了合作伙伴。 為了長遠的利益,適當放棄眼前的小利,這樣的“吃虧”,其實是思考后作出的取舍。05我想說的是,一些習以為常的道理,如果沒放到具體環境和具體問題中,價值微乎其微。 人習慣自我感動。 當你吃虧時、當你吃苦時、當你受到不公待遇時,總以為遭受不順遂后就將迎來柳暗花明。可這容易讓你逐漸偏離真正解決問題的軌道。 如果你是出于善良而步步退讓,我很認可黃執中說的這句話: “越善良越需要聰明,越聰明越有能力善良。” 這或許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理性與力量。
—END—
掃碼圍觀臨公子花里胡哨的朋友圈更多文章 寫作&成長星球| IP變現筆記星球| 免費星球|
參加“階梯式”寫作打卡活動:
連續30天,獎勵100元
連續60天,獎勵200元
連續90天,返全額星球門票錢
長按下方二維碼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