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名字是怎么來的?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后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后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在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原來和漢語一致(鮑培轉寫:dotuγadumongγol;西里爾寫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蒙古語名稱更改為(鮑培轉寫:öbörmongγol;西里爾寫法:?в?рмонгол)。其中(鮑培轉寫:öbör;西里爾寫法:?в?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陽面”即“陰山的南面”。漢語一般仍稱為“內蒙古”,也有少數人稱這一地區為來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詞,直譯“南蒙古”。
內蒙古方言都有哪幾種?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包括:1、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2、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3、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
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蘭銀官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