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業內人士表示,農產品電商交易規模增速在眾多行業中處于較為領先的水平,這表明農產品電商市場正處于快速擴張階段,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流向消費者,市場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接下來,需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優化物流網絡、創新營銷模式方式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更多優質農產品借助電商東風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特色農產品線上拓富路
(資料圖片)
“家人們快看,這是西和花椒,顆顆飽滿,麻香直躥鼻尖!”“剛摘的青皮核桃,咬一口全是清甜,現摘現發保證新鮮!”“土蜂蜜、草編、刺繡、麻紙都是咱西和的地道好物,趕緊下單咯!”8月5日,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晚霞湖景區,6位本土網紅達人齊聚湖畔,帶領觀眾“云游”晚霞湖夏日勝景,并傾情推介西和縣優質農特產品。直播間里互動不停,網友們循著優惠鏈接紛紛下單,短短2小時,銷售額就超過6000元。
在隴南市,搭乘電商東風走向廣闊市場的農產品不勝枚舉。以承載兩當縣非遺技藝的特色美食兩當麻椒雞為例,這款深山特產已成為“網紅產品”,2024年產值突破400萬元。在今年的“津隴共振興”活動中,該款產品的回購率高達80%。
隴南市電子商務發展局市場科副科長賞愛軍向記者介紹,當前,隴南電商產業正積極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全力推動更多農產品走出本地、邁向更廣闊的市場。今年上半年,隴南電商多維度發力:深入實施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項目,組織企業赴青島參與東西部消費協作產銷活動9場次;緊密結合農產品上市周期,持續開展“走進原產地 拾味隴之南”系列直播活動;依托全網大促節點與傳統假日消費契機,組織企業參加市外展銷活動6場次等。
“在一系列舉措推動下,今年上半年隴南全市電商發展態勢喜人,電商經營者達1.59萬家,電商銷售額38.5億元,同比增長11%。”賞愛軍說。
8月5日中午12時,東海迎來“小開漁”,浙江舟山的首批數千條漁船齊赴東海海域,開始捕撈作業。6日清晨,漁船運回了開漁后的第一網梭子蟹,漁民們早已在沈家門漁港等候。經過卸貨、分揀、捆帶、打包,首批梭子蟹在第一時間登錄拼多多電商平臺,確保長三角及全國消費者盡快品嘗到開漁后的第一口海鮮。
“上海、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等城市可當日送達,早上8點發貨,12點前就能送到消費者手中。”來自寧波的拼多多商戶張國榮介紹,除了泡沫箱、保溫袋、冰袋等,梭子蟹包裝還需要充氧,僅包裝環節的物料和人力成本就需要15元。“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補貼扶持則有效降低了整體成本,讓商家在一手貨源談判上更具優勢,提升整體品控能力。
上述農產品積極上線、成功“走出去”的案例,正是中國農業在數字化賦能下突破地域邊界、拓展市場的生動縮影。
“政策的大力支持是關鍵。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基礎設施建設等。”談及上半年農產品電商交易活躍的支撐因素,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例如,加大對農村電商服務站點的建設投入,改善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和物流配送條件,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同時,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為農產品電商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解決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難題。
“此外,消費升級趨勢也推動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電商平臺能夠提供豐富的農產品種類,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而且,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溯源信息,電商平臺通過建立溯源體系,讓消費者能夠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質量檢測情況,提升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袁帥說。
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城鄉流通設施的日益惠民便利是推動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農村,通過深化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開展“千集萬店”改造提升,已累計改造縣鄉村各類商業網點15.5萬個,超過95%的村民能享受快遞直達服務;在城市,京東、美團、拼多多等平臺積極布局即時零售、社區店、前置倉等模式。與此同時,冷鏈物流短板持續補齊,目前全國冷庫總量已達2.53億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達49.5萬輛,分別比“十三五”末增長42.9%和80%,從田間地頭的“最初一公里”到百姓菜籃子的“最后一公里”運輸鏈路愈加暢通。
聚力深耕挺進大市場
農產品電商憑借打通城鄉流通壁壘、覆蓋更廣泛消費群體的顯著優勢,交出了亮眼的交易成績單,離不開政策的堅實保障。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7月,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提出,指導電商平臺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潛力的鄉村,培育一批扎根鄉土的農民主播;引導電商平臺開展鄉村鄉味等主題直播活動,豐富短視頻創作,打造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直播專區。
對于如何推動農產品更好地走向大市場,實現電商交易的持續穩定增長,洪濤建議,著力推動基于互聯網的電商向多種數字技術驅動的農產品電商轉型升級,重點推進全行業數字化改造進程,構建數字電商系統框架,促進數字經濟與農產品實體經濟的深度協同。同時,深化人工智能在交易環節、物流配送、支付結算系統等領域的應用創新。發展農產品數字人直播、智能供應鏈管理等新興業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向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延伸,實現從種植到消費的全鏈條數字化變革。
袁帥認為,未來應從多方面著手發力:一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建立統一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鼓勵綠色有機種養以提升品質與附加值,同時強化對電商企業的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二是優化物流網絡,加大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投入,鼓勵共同配送、冷鏈物流一體化等服務以降低成本,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實現物流信息實時共享;三是創新營銷模式,結合大數據分析進行精準營銷,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加強與線下實體店合作,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拓展銷售渠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