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廣東省新聞辦與省教育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明確中小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廣東在全國首創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將系統推進“2+1”方案,打出AI教育“組合拳”,引發全國教育界關注。為何廣東率先破局?學校如何應對挑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獨家對話“2+1”方案研制組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穆肅及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院長賈匯亮,探尋未來AI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可循路徑。
■“2+1”方案研制組組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穆肅。
穆肅:以提升素養為目標 培養面向未來的新質人才
“教育強國目標下,人工智能是必答題”
為何廣東會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率先破局?談及方案推行的背景,穆肅直言:“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和社會需求?!彼治觯斍敖逃母镫m強調核心素養,但實際操作中“知識本位”傾向仍存在,而數字技術的迭代正倒逼教育體系重構,要向著學生能力發展變革教學?!敖逃冀K是面向未來的,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改變著世界,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不能再缺少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p>
“‘2+1’方案是廣東省為建設教育強國目標貢獻的廣東智慧和廣東方案。”穆肅介紹,方案著力建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全鏈條AI育人體系?!叭缃褚M行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再僅是開設一門單獨課程來進行,它成為融入學科教學的‘隱形紐帶’。”例如,語文老師可以用AI協同寫作教學,數學教師可通過算法模型解析和實現過程演示培養邏輯思維。
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開好一節“編程課”或“工具操作課”
方案在全國率先構建師生AI素養框架,其中,教師素養框架包括意識理念、知識技能等5個維度。學生素養框架包括人智觀念、技術實現等4個維度。穆肅提到,“所構建的素養框架實際上作為頂層設計,回答了學校應從哪些方向助推學生和教師的人工智能能力的自我發展?!?/p>
如今的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開好一節“編程課”或是“工具操作課”。穆肅舉例,近年來,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開設多期“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未來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中,老師需要的并不是一股腦地被灌輸技術知識或進行軟件工具的操作訓練?!斑@很容易讓老師們產生‘畏難’的情緒。令教師們丟掉‘技術焦慮’的前提是讓他們明白‘學習這門技術真的有用,真的有實效,真的容易用起來’。”
在學生素養框架方面,穆肅表示,4個維度要求學生需建立對技術的辯證認知,“既不神化AI,也不抗拒其工具價值”;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計算思維與系統分析能力;在真實應用場景中掌握AI倫理、數據安全等實踐技能;在責任維度,需要強化學生技術向善的意識,避免“技術冷漠”。學校需打破“人工智能課=編程課”的誤區,將其滲透至各學科。“當技術成為教學環節的自然延伸,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
創新課程體系、培養師生素養兩條路徑發力
針對學校應如何推進“2+1”方案落地,穆肅表示,方案實際上為學校提供了以師生素養提升與課程體系創新為雙軌并行的發展路徑。在師生素養提升方面,穆肅建議可組織教師觀摩AI應用優秀教學課例,“親眼看到技術如何解放重復勞動,才能打破心理壁壘”;同時,可鼓勵教師從AI助力備課、生成數字教學資源、智能批改作業等低技術應用門檻環節切入,逐步過渡到重構教學環節,循序漸進地將人工智能融合進教學場景。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穆肅提到,方案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明確了學段目標。各階段的課程目標層層遞進,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學習。學??梢砸虻刂埔藢θ斯ぶ悄苷n程進行校本化創新。“廣東省的課程綱要在課時安排、資源開發和平臺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教育一定是面向未來的?!蹦旅C總結道。隨著廣東“2+1”方案的落地,一場以人工智能為支點的教育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其意義不僅在于培養適應未來的技能,更在于在人工智能融入廣東教育生態的背景下,讓技術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教育者的永恒命題。
賈匯亮: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革新
引領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與融合實踐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實踐應用中,逐漸重構教學形態與教師素養提升路徑。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浪潮下,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執行主任賈匯亮指出,教師在運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學,提升教學素養時,需要更注重基于學校的教學實踐、場景化應用及教學成果產出等方式方法。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執行主任賈匯亮。
“人工智能素養空間”加速提升教師素養
今年4月,廣東正式發布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1”方案,明確中小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生態,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在新的教育生態下,如何持續引領“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創新,持續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
對此,賈匯亮給出了明確方向,他提出,學院正借著方案出臺契機,基于“廣東二師在線”教師培訓平臺打造中小學校“教師AI素養空間”,助力學校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提升教師人工智能與教學應用融合能力。“教師AI素養空間”將圍繞教師應用場景通過案例指導教師主動應用,并在空間內對接AI智能教育平臺與應用工具,打造教師一站式AI應用庫。同時,還將建構線上素養空間與線下專題工作坊融合的培養服務模式,目前已在部分區域逐步開展AI素養空間試點校工作。
此外,“教師AI素養空間”將采用“整校推進”模式,即以學校人工智能環境為基礎,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開展人工智能的研訓與應用。賈匯亮介紹,更好的路徑還是引導教師主動學習,自主應用,同時由學校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學習進程,以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在學校的場景教學的落地成效。
AI+教育新生態下
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教師?
在AI+教育新生態下,面對多維技術融合與智能工具的持續迭代,教育變革究竟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怎樣的轉型訴求?學院又該如何定義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圖譜?
“現在老師最大的價值已經不在知識傳授上”,需要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引導者”“教學創新者”。賈匯亮認為,未來教師的創新素養將非常重要,需以師德為引領,綜合理論素養、實踐智慧和技術應用開展教學創新,實現在智能環境中“將學生培養為有目標的自主學習者,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在賈匯亮看來,未來老師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研究性學習或者研創性學習這樣的教學課堂形態出現。而“人工智能+教育”的理想狀態是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既通過智能技術科學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為每位學生量身制訂學習計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都有不同的學習進度。學生也不用整體劃一地集體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人工智能自主獲取學習支持,包括學習任務、學習資源、學習診斷與改進計劃等。
據了解,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成立于2016年4月,立足“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專注教師遠程培訓與數字素養能力提升。目前已發展為綜合性教師培養基地,學院自2016年創院以來,承接多項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才共建項目,通過與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一線中小學校合作匯聚資源和專家團隊。賈匯亮透露,今年,學院還積極承擔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專項培訓項目的整體推進工作,目前,學院為每個區縣設立線上研修工作坊,并要求各學校選派項目負責人或首席信息官參與研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