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這題怎么做”“老師,我今天的作業做完了,您看對不對”……日前,赤壁市蒲圻街道北街社區一實小鄰里中心,赤壁市第一初級中學的教師正在給來自周邊小區的孩子輔導作業。
(資料圖)
去年4月,北街社區聯合赤壁市第一初級中學在一實小鄰里中心成立義教實踐服務站,由黨員教師利用休息時間下沉,為轄區內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免費課后輔導。同時,在義教實踐站內開設家長課堂,用多樣的活動載體和豐富的活動形式,為中小學生及家長開展服務。
這是赤壁市以“黨建+”鄰里中心為抓手,深化“紅色根須”工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積極探索鄰里黨建新模式,努力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黨組織,使黨的領導更有力、基層服務更溫馨、鄰里關系更和睦、治理效能更高效,繪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幸福畫卷。
“一體化”推進
讓鄰里議事有平臺
“有的樓棟屋頂掉瓦片,要早日消除安全隱患”“屋頂不用的太陽能要及時清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要共同締造,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8月11日,赤馬港街道砂子嶺社區林業小區街坊鄰里中心召開“圓桌會”,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張桌,一杯茶,大家面對面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議事氣氛十分熱烈。這是在赤壁市城市社區小區鄰里中心經常看到的場景。
近年來,赤壁市充分運用公服用房、小區架空層、老舊改配建房、閑置國有房屋等資源,通過“騰、租、買、建”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設小區“黨建+”鄰里中心,讓居民有了說事議事的地方,讓小區治理更有溫度、問題解決更有成效。
自2020年開始,該市持續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力度,按每年不低于1萬元的標準落實小區黨支部運轉經費,新建小區鄰里中心根據規模按照每個5-20萬元標準進行獎補。至今,赤壁市已建成區域性小區鄰里中心210個。
“一站式”服務
讓鄰里生活更便捷
“辦理醫保和養老保險再也不用瞎跑路了,社區安排了工作人員在小區鄰里中心指導我們,大大節約了時間。”近日,北站社區新領地小區居民高興地相互轉告。? ? ?
赤壁市31個城市社區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依托鄰里中心把“一站式服務”延伸到小區,定期安排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到鄰里中心值班,辦理政策咨詢、兩保繳納、高齡補貼和低保審核等各項業務,實現了居民不出門,啥事都能辦。
今年,赤壁市對外開放的136個小區鄰里中心,還融合暖“新”驛站功能,開展赤心連“新”系列活動,通過“夏日送清涼”、安全培訓會等系列關愛服務,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同時,探索“社區需要,小哥報到”“問題發現隨手拍”“生活垃圾隨手帶”等活動,引導全市565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城市基層治理大格局。
如今,隨著各鄰里中心的不斷建設,社區黨組織整合各類資源力量,精心打造出服務居民的紅色微陣地,“15分鐘生活圈”正逐漸形成,讓赤壁市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一系列”活動
讓鄰里關系更和諧
“現在放暑假,我們上班時孩子就在鄰里中心寫作業,有志愿者老師和工作人員全程輔導,特別放心。”近日,蒲圻街道炭素社區居民王女士下班后,走進鳳凰城小區街坊鄰里中心內接孩子回家。
鳳凰城小區街坊鄰里中心占地面積700余平方米,圍繞“一老一少一青壯”重點群體,融合少兒教育、養老服務、就業創業服務于一體,設置了百姓議事廳、日間照料室、婦女微家、藝術活動室、圖書閱讀長廊、“張向溫”黨員愛心服務站等多項功能室。每天鄰里中心一開門就聚滿了人,大家或看書下棋,或跳舞健身,或拉著家常,氣氛和諧,黨建陣地真正變成群眾的溫馨家園。
一年多來,各社區、下沉單位依托小區鄰里中心開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日”活動,為居民提供家電維修、義務理發、愛心義診、防詐騙和禁毒宣傳等,獲得群眾一致好評。同時,還根據需要,隨時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提供精準化的點單服務,把黨的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以‘紅色根須’匯集‘鄰聚力’,厚植‘鄰里情’,發動群眾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赤壁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推動“鄰里中心”向村灣延伸,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記者 祝寶成 王莉敏 通訊員 鄭田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