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鴨”新型復合種養田正處在養護水草時節。全國人大代表、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每周都會下田觀察水草的成活率和長勢。
“稻蝦鴨”新型復合種養模式是田淑嫻經過幾年探索試驗,通過靈活施用不同微生物及調配飼料,在一塊田上實現水稻、小龍蝦、鴨子生態綠色復合種養的方法。
“讀高中時,記得有一年倒春寒,大雪融化后,地里被雪壓彎的油菜花全都再次盛開。土地真的太厚重、無私,我被這股力量深深折服。”田淑嫻說,回到家鄉,建設一個現代莊園,生產出更多優質食物,是她從高中時就萌生的夢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浙江海洋大學農業養殖專業碩士畢業后,田淑嫻放棄全額獎學金赴美深造的機會,2017年回到老家赤壁市中伙鋪鎮安豐村,建立起生態種植養殖基地。
當時,中伙鋪鎮許多鄉親在養殖熱銷的小龍蝦,有的蝦個頭卻長不大。得知安豐村來了一個農業專業研究生,大伙紛紛跑來向田淑嫻尋求解決辦法。
“我到蝦田里一看,水草一層又一層,大蝦小蝦參差不齊,小蝦為了避免被大蝦吃掉,躲在草里不蛻殼,自然個頭長不大。”田淑嫻說。
如何在不用藥的前提下,生態消除過多水草和大蝦生物脅迫?田淑嫻想起了小時候家鄉稻田里的鴨子。稻、蝦、鴨,一個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種植養殖模式在田淑嫻腦海中逐漸成形。
“第一年做‘稻蝦鴨’實驗,因為傳染病和熱應激,鴨子一下死了八成。”死了幾百只鴨子,損失很大,但田淑嫻沒有放棄。
第二年,團隊建立起傳染病快速阻隔機制等措施,在僅損失12只鴨子的情況下,收獲了“稻蝦鴨”復合種養模式的第一次豐收。
在肥活嫩爽的水體環境下長出的稻谷,顆粒飽滿、晶瑩剔透。小龍蝦則只只飽滿個大、白腮白腹。稻田里散養的鴨子自由戲耍、肉質緊嫩。目前,田淑嫻打造的“稻蝦鴨”生態產業鏈已具雛形,高品質生鮮蛋禽等全都供不應求。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心情特別激動。”田淑嫻說,“人大代表是黨和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梁,不僅要反映百姓的呼聲,還要具備思考洞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我來自農村,熟悉、熱愛這片土地,希望自己能為鄉親們做點事。”
為了準備今年兩會的建議,田淑嫻已做了大量的走訪調研。
“由于農業土地細碎,農業土地的空間位置、經營權屬、土壤普查等信息等分散,相關農業經營者憑自身力量實施智慧農業改造成本很高。另外,地力保護也存在一些問題。”田淑嫻今年準備帶著“加快全國農地信息集成建設與應用”和“關于建立地力提升激勵約束機制”兩個農業相關的建議上會。
(魏萌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