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教育期望值依然較高,91.2%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歷,32.6%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50%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雙減’政策態度”調查報告》顯示,“雙減”落地后,家長們對于孩子學習的外源性焦慮得到緩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突然放空或無所適從帶來的新的焦慮開始在家長群中蔓延開來。
時代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因素,使得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對孩子的自主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麗之前撰文指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開展高質量在線學習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除了提升在線學習過程的交互質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self-regulated learning)也被認為是開展高質量在線學習的重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主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習者更有可能取得不錯的在線學習效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奠基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新課標的持續落地,雖然學校和老師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對于尚不具備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家長如何積極參與和配合呢?
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習慣養成的一個過程。剛上初二的武若茗已經具備了極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過在孩子家長欒憶鷗看來,這種能力是陪伴孩子長期堅持閱讀并逐漸養成習慣后而自然養成的。
早在2016年,為了孩子的英語學習,欒憶鷗為孩子選擇了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需要孩子跟隨iEnglish每天堅持不低于30分鐘的自主閱讀。“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每一件事的堅持都非易事,更何況是閱讀、英語的閱讀呢。孩子更多的時候是有堅持的動力的,尤其是通過陪伴、激勵,使閱讀成為孩子的興趣和習慣,就會事半功倍。所以,除了一些方式方法、激勵措施外,在孩子不能堅持的時候,一定是我陪她。”欒憶鷗稱。
托普朗寧CEO、iEnglish創始人趙亞松及團隊專注教育領域的深層研究十余年,他坦言,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雖然iEnglish設置了諸多的興趣點去吸引孩子堅持閱讀,比如PK機制、嚴肅小游戲、學習成長營、獎勵機制、智能化推薦等等,但最初的時候,孩子不知道怎么堅持、為什么堅持,所以最初的“他律”階段,一定是“媽媽的事”,是父母的陪伴與堅持。
據了解,武若茗每天堅持閱讀iEnglish不低于30分鐘,連續天數已經超過2300天,超過了6年的時間。欒憶鷗深有感觸的稱,“21天陪伴(他律)養成習慣,100天鞏固習慣(自律),365天習慣成自然(習慣),1000天堅持閱讀不中斷,iEnglish已經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這不僅幫助孩子習得了英語,在學習上養成了堅持的品質,最重要的是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孩子逐漸能夠體會到學習帶來的興趣、價值與收獲”。
欒憶鷗還講到,“陪伴孩子、激勵孩子就要指令清晰,不要用不可衡量、無法量化的目標語言,因為更多的時候,孩子是不能完全理解這些話的意思的。隨著連續閱讀時長的積累,成績的提升也會在學習中顯現,比如輕松通過KET、PET的考試,比如班級考試中老師的褒獎、同學的‘小羨慕’等等。當孩子有了閱讀的收獲、有了學習成就感的時候,家長陪伴中的小物質激勵就可以慢慢的撤掉,因為孩子這個時候的堅持已經不是以物質獎勵為目標了”。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認為,家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要給孩子創造在家中學習的條件,即使小孩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不夠,也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總是要結束的,我們更多的是要走到社會上。在社會上,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發揮更多作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