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由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與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十一期前海數據經濟大講堂在線上成功舉辦。在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的官方視頻平臺及新浪財經等媒體平臺進行全網直播,在線同步觀看直播的觀眾超35萬人次,吸引了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學者、企業代表、政府機構及合作伙伴們的關注。本期的大講堂圍繞“數字灣區共贏:跨區雙運營總部的意義與可行性”這一主題,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提出,暢談在中國這片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加速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以數字經濟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展望。期待充分發揮灣區數字智慧聯盟的引領作用,以推動數據要素市場生態建設為方針,促進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凝聚學術、產業界、政府部門的學識與智慧,在數字經濟方面拓展視野、謀定方向、創新實踐、服務灣區。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實踐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教授的主持下,誠邀深圳零一學院講座教授、執行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創會理事、副會長相韶華教授,以及澳門金融管理局資訊科技領域技術顧問、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信息科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香港金融安全發展聯盟技術顧問陳英杰進行演講分享。嘉賓們針對主題展開討論,可謂是干貨滿滿。
深圳零一學院講座教授、執行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創會理事、副會長相韶華教授率先帶來了《數據跨境融通使用是提升大灣區競爭力的關鍵》主題分享,相教授先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合作的挑戰談起,比如,從制度層面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1+2+33)。要實現統籌協調發展,開放包容發展,綠色共贏發展,國際上鮮有先例。在這樣的情形下,數據跨境流動是一個熱點,一個難點,也是提升大灣區競爭力的關鍵點,它匯聚紛繁復雜的探討維度——包括像數據確權、隱私保護、法律適用與管轄、乃至國際貿易規則等等。他指出,正是由于這種數據新形勢和新動態,各國也正在高水準地參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的制定,其中一方面需要不斷地自我探索。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國際上的探索和借鑒。以歐盟發布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為代表,其在2018年5月25日正式實施,這是全球近20年在數據隱私保護領域最重大的變化。還有在2020年1月1日生效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CPA),作為美國第一部全面的數據隱私法,這是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中國港澳地區也陸續出臺相關的數據安全法律政策,比如中國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PCPD)于1996年12月正式生效,用六項保障資料原則,涵蓋了個人信息由產生到銷毀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國澳門政府頒布《澳門網絡安全法》(MCSL),以規范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網絡安全系統,旨在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的信息網絡完全、計算機系統安全,以及數據安全。
數據要素是未來的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數流動”的問題也是未來大灣區融通、共贏的關鍵。接下來,相教授介紹了粵港澳建立大灣區跨境數據安全融通平臺的建設,旨在打通境內數字身份與境外數字身份,建設統一數字身份認證,通過第三方身份認證及數據交換平臺,以集中數據交換存儲,保證可流通、可共享、可溯源。最后,他著重提到“數字科技賦能,灣區人才賦智”,尤其是粵港澳合作加強國際化數據安全人才的培養。只有人才的賦智,才能加快全域融合步伐。以人才培育為紐帶,可謂是聚合數字經濟發展的力量,推進“產學研一體”,為構建產業創新、生態服務、數據安全等夯實人才基礎。積極構建全球數字人才“棲息地”,依托大灣區的相關戰略平臺,積極推動人才高地建設。
澳門金融管理局資訊科技領域技術顧問、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信息科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香港金融安全發展聯盟技術顧問陳英杰發表了《大灣區企業跨區設立雙運營總部的技術可行性》的主題演講,他先從政策切入,指出跨境企業面臨的諸多挑戰,提出大灣區企業跨區設立雙運營總部采用技術的基本原則,基于監管法規、隱私和風險管理的數字認證服務框架。對于大灣區企業跨區設立雙運營總部的技術可能性,他提出企業需回答:“是否有足夠的遠程數字識別能力,解決實名實人、真實交易,滿足合規合法和跨境監管的要求”“如何解決專家人才、人力資源培訓等問題”“如何解決成本效益問題”。
在技術支撐方面,為應對“是否有足夠的遠程數字識別能力,解決實名實人、真實交易,滿足合規合法和跨境監管的要求”這一問題,他提到相關的解決方案,諸如身份的真實性,采用實名、實人、實證/卡,多維度生物特征認證 (人像、聲紋、虹膜等);行為的真實性,是否具有真實意圖、防抵賴、防偽造;業務的合規性,基于人工智能動態監測業務合規性;監管的有效性,從被監管要求主動報送到監管機構主動監測。在人才支撐方面,為應對“如何解決專家人才、人力資源培訓”等問題,他提出例如建立科學的監管科技人才制度;推進新技術應用培養提升監管能力;采取多種方式提高人才培養效果,人才引進,加大對目前人才的再教育、再深造,再培養,鼓勵個人自學+創新;鼓勵監管科技人才參與監管實踐;建立監管科技人才使用的正向引導機制;構建監管科技人才培養的和諧生態圈。在建設共同體方面,對于如何解決成本效益問題,他也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愿景。
隨后的互動交流環節由肖耿教授主持,嘉賓們圍繞“數據跨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技術創新能為數據融通共享做出哪些貢獻”“建設雙運營總部的內部流通問題”“國外是否有值得借鑒的運營模式”等話題進行了相關的探討與交流。其中,肖耿教授對本期大講堂的主題“數字灣區共贏:跨區雙運營總部的意義與可行性”進行了闡述,提出是否可以讓有跨境運營的離岸合格企業在香港注冊第一總部,在深圳或是大灣區某地建設跨境營運的第二總部,由香港監管但在內地備案,雙總部企業稅收與GDP由兩地共享。同樣,也可以考慮允許內地試驗區注冊的合格企業可在香港設跨境營運第二總部,由內地監管但在香港備案,雙總部企業稅收與GDP由兩地共享。
肖耿教授指出,跨區雙營運總部的可行性探討中,人才跨境流通的問題也很重要。要想在兩個不同的系統之間暢通運行,要想兩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優勢、釋放生產力,就必須解決企業內部信息的流通問題。想要實現重要要素的跨境流通,包括人才跨境、數據和信息跨境、企業的跨境運作等等,既需要技術手段,也需要法律配合。一方面,需要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底層運作的邏輯與機制。而跨境雙運營總部的可以通過一個“白名單”來試點探索,在一個監管沙盒的框架內進行嘗試。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可以成為推動深港合作的主體,充分激活企業的主動性,企業可以主動地選擇需要運作的環境,政府只是幫助協調掃除障礙。這可以真正的解決在企業層次上跨境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相關問題。
系列化、品牌化科創學術活動前海數據經濟大講堂已進行到第十一期,這是一個系列化的學術活動,是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主辦的公開學術交流活動,圍繞國家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戰略,以數據產權、數據隱私、數據交易、公共數據共享開放與運營等前沿課題為核心,聯合數據經濟領域學術、政策和業界力量組織開展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率先打造國內首個面向數據要素市場規劃與建設的學術平臺,依托前海政策制度和產業創新優勢,建立數據要素市場研究智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