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平均而言,英國人的面部皮膚因陽光而受到的 DNA 損傷遠多于新加坡人,這解釋了英國人患最常見皮膚癌的風險要高得多。
這項研究著眼于角質形成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而不是黑色素瘤(一種更罕見且有時致命的皮膚癌),發(fā)現(xiàn)英國的北歐皮膚類型不太能夠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傷害。
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新加坡皮膚研究所 (SRIS) 的合作者比較了英國和新加坡個體 正常面部皮膚的突變情況。
他們表明,英國北歐皮膚類型的 DNA 突變負擔是新加坡平均皮膚類型的四倍。這些新見解有助于解釋為什么英國有這么多人繼續(xù)患上角質形成細胞皮膚癌,盡管英國的紫外線(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水平較低。
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英國北歐皮膚類型中積累的大多數 DNA 突變是由于紫外線造成的,而在新加坡,突變主要是由于通常的衰老過程造成的。
英國每年約有 156,000 例角質形成細胞皮膚癌病例。它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盡管報道不足。角質形成細胞皮膚癌的全球發(fā)病率差異很大,但與人一生暴露于紫外線 (UV) 輻射有關。紫外線輻射源包括陽光和日光浴床。
新加坡靠近赤道,典型紫外線水平比英國高得多 — 英國平均紫外線指數為 3,新加坡為 8。英國角化細胞癌的發(fā)病率高出 17 倍,盡管這種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是紫外線,是新加坡的三倍。
該研究結果發(fā)表在《自然遺傳學》(8 月 3 日)上,有助于揭示人群之間癌癥風險的差異。該研究表明,觀察癌癥高發(fā)和低發(fā)人群的重要性,以深入了解癌癥如何演變、皮膚癌易感性的遺傳基礎以及可能預防癌癥的機制。這種理解可能有助于開發(fā)個性化的防曬和預防皮膚癌的方法。
關鍵詞: